野生植物變成億元産業 寶塔藜蒿香飄四方
原標題:緊跟市場需求,把野生植物變成億元産業 寶塔藜蒿,香飄四方
藜蒿,亦稱湖蒿、水蒿,一種生長于湖泊草灘岸邊的野生植物,如今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藜蒿是陽新縣興國鎮寶塔村的主導産業,種植面積1萬畝,總産量2800萬公斤,産值1.5億元。
十幾年來,寶塔村緊跟市場需求,打造有機藜蒿食品,現已佔領武漢藜蒿過半市場,並遠銷西安、成都、廣州、北京、香港等地。
品質不過關,初戰失利
寶塔村,由富河湖灘圍墾而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部分山區庫區農民在此聚居,下湖撈魚蝦、圍湖種棉花,曾是省級扶貧重點村。
種藜蒿賣錢,柯亨福是寶塔村第一人。1999年,他從南京女婿家帶回蒿種試種,結果賣了2000元。他的成功引起村兩委注意。2001年,寶塔村決定建基地種藜蒿,但村民們不敢貿然嘗試。“過去種莊稼,首先就要除蒿草,還賣錢?”
七里組支書明廷旺等13名黨員幹部率先種植216畝藜蒿,當年獲得成功,畝收入2000多元。很快,30多戶村民跟進,寶塔村藜蒿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
産量上來了,但因天氣、技術和基地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産出的藜蒿品質差,長度、白度、嫩度、粗度都不達標,銷售僅限陽新,大部分都賣不出去,虧損嚴重。明廷旺説,那時,天天有村民到村委會罵,甚至把藜蒿堆到他家門口。
打造有機食品,掌握定價權
如何扭轉困局?
出臺政策,提振信心。設立獎勵基金,村民種植一畝藜蒿獎勵100元;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實現旱能抗、澇能排;從南京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技術骨幹,打造種植示範區。
2006年,寶塔村成立春潮藜蒿專業合作社,註冊“春潮牌”商標。合作社從村民中招聘100多位銷售人員,實行銷售分片承包,讓村民主動了解市場、對接市場。銷路一下打開,藜蒿相繼進入武漢武泰閘、白沙、四季美等市場。當年,寶塔村種植藜蒿2000畝,畝均收入3000元。
産品雖然賣出去了,但明廷旺發現,南京蒿農的藜蒿品質更好,價格賣得高。“我們只能等他們賣完再賣。”原來,寶塔村施的是複合肥,産量雖高,但水分重,口感差,市場競爭力低。
2007年,合作社提出改施有機肥,但90%種植戶不願意,嫌麻煩、成本高。合作社帶他們到市場上看用戶消費習慣,比較價格。一圈下來,大家服氣了。
按市場需求選擇種植方式,“春潮牌”藜蒿掌握了市場定價權,成功佔領武漢市場,上門收購的商販也越來越多,成了遠近聞名的“湖北藜蒿第一村”。“2008年,畝産值1萬元,人均純收入1萬元,總産值達到1億元。”
減産提質,讓土地休養生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一村一品”示範村,一項項殊榮接踵而至。“施有機肥的藜蒿又粗又嫩又脆,含水量低,口感好,産量雖有所減少,但價格更高,已佔領武漢市場半壁江山。”
合作社社長柯亨興説,藜蒿的種植規模長時間穩定在1萬畝,但土地長期種藜蒿,影響了藜蒿品質進一步提升。2017年,他們請來華中農業大學專家實施測土施肥,對土壤進行去酸性改良。“成本進一步降低,産品品質再次提升,供不應求。”“爭取再用兩年時間拿到有機食品認證。”寶塔村總支書記艾義法説,2018年已開始推行土地輪作,3年內將藜蒿種植面積調減到6000畝,讓土地休養生息,提升産品品質。“面積雖降低,但價格會更高,産值不會減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志剛 通訊員 程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