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精雕細刻提升生活品質——宜昌縱深推進文明城市建設

2018-12-10 15:57:2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關煤窯、拔煙囪、治污水,靚社區、建公園、凈天空,宜昌22年持續開展文明城市建設,2017年,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從大刀闊斧,到精雕細刻,眼下,宜昌正圍繞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緊盯老舊小區、菜市場、公共停車場、公廁等民生難點,將文明城市建設向縱深推進。

  兩首打油詩折射小區變化

  “長客小區爛如泥,老鼠成群糞滿地;業主怨聲又載道,猶如住在難民區。”這首打油詩,是昔日長客小區的真實寫照。

  長客小區,是西陵區果園路社區的老小區,始建於1978年,時間久遠,治理不善,環境臟亂,270多戶居民苦不堪言。

  “宜昌文明城市創建深度推進,長客小區獲得了綜合治理的機會。”果園路社區書記陳正慶説,宜昌市將其列為全市首個雜居小區綜合改造項目,投資1200萬元,不到半年,小區徹底變了。

  11月2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長客小區,發現過去的臭水溝不見了,地面乾淨整潔。

  居民向長前的打油詩變了:“老屋穿上新衣裳,下水管道變通暢,道閘監控保平安,老少居民喜洋洋。”

  變化的不僅僅是長客小區。

  在伍家崗區大公怡園小區,68歲的居民李發軍説,過去老小區環境差,2016年,全家湊錢,買了一套商品房。2017年夏天,趕上老舊小區改造,曾經亂糟糟的住所換了模樣,當年8月,小兒子結婚後,只在新房住了一晚,第二天全家就搬回了老房子。

  為滿足市民需求,宜昌對409個雜居小區進行綜合改造,涉及7萬戶20萬居民。眼下,已完成192個小區改造,惠及3萬多戶9萬多居民。

  經營戶感慨:生意好做了

  走進東門農貿市場,商賈雲集,交易活躍。

  2002年開始在此賣水果的付少英,見證了該市場的變遷。她説:“市場改造以前,車挪不動,人走不了,到處亂哄哄的,顧客不願來,現在環境好了,人流量多了,生意比以前好做了。”

  東門外正街,是西陵區的一條老街,總長約400米。上世紀80年代,因其區位優勢好,眾多攤販聚集於此,固定門面只有67個,150多個攤販,長期佔道經營;該市場在給周邊5萬居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了市容市貌,危及市民出行安全,信訪不斷。

  2017年下半年,學院街道聯動住建、消防、城管等部門,籌資610多萬元,完成了67個固定門店改造,新建門店54個,其中,人行道、車行道、監控、路燈、快檢室、公廁等建設一新,曾經的馬路市場華麗蝶變。

  宜昌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注重解決民生難點。據統計,2018年新增菜市場10家,新建停車場30個,新增泊位5800個,完成公廁建改38座,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落葉不掃”:讓市民享受城市浪漫

  “腳一踩,軟軟的,好舒服。”11月26日,張春秀女士在落滿了銀杏葉的濱江公園與朋友聊天。她説,每天來這裡跳舞散步,“落葉不掃”增加了很多情趣。

  2017年底,宜昌市出臺規定,對十余處公園和落葉景觀道路,開啟“落葉不掃”模式。2018年秋,這一模式再現“升級版”:人行道、綠道、自行車道、綠化帶保留落葉,18處景觀街道、公園,在觀賞期只撿垃圾,不掃落葉。

  於是,“只撿垃圾葉不掃,天晴不掃雨後掃,看相不佳及時掃,厚薄不一均勻掃,堵塞下水迅速掃,易燃易腐徹底掃”,一首由環衛工人創作的《落葉不掃》歌曲傳遍大街小巷。宜昌街頭的落葉景觀,讓市民盡享城市浪漫韻味。

  市民是文明城市創建的主體,如今,在親近自然中,保護城市生態之美,已成為宜昌市民的一種自覺行動。

  “同學們,你們知道廢電池的危害有多大嗎?一節電池能污染一立方米土地。”年齡最小的“宜昌楷模”、夷陵區東湖初中學生劉沅鷺,在社區環保站講授環保小知識。他舉例子、擺事實,時不時來點小幽默,讓環保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像劉沅鷺這樣的志願者,宜昌已經有60萬,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他們細心呵護著這座城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宜貴 通訊員 蔡鈞庭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