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演出:這對“搭檔”能走更遠
圖為:12月8日晚,襄陽唐城景區內雜技表演。據悉,襄陽于2018年7月開展唐城夜遊文化活動,景區為遊客推出了一場場高品質的視覺盛宴。(視界網 楊東 攝)
逛景區,看演出,這樣的“標配”,眼下在旅遊界很是流行。從襄陽古隆中到恩施大峽谷;從利川的騰龍洞到江漢平原的荊州古城,這樣的文旅結合産品,是否成為留住旅客腳步、拉長旅遊産品線的利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調查。
景區為何熱衷打造演出
一處景區,一場演出,這樣的“搭檔”模式,最早出現在2002年。
當年,著名導演張藝謀在廣西桂林導演並製作了我國首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開創一個全新的文旅經濟模式,一時聲名鵲起,遊客蜂擁而至。
“景區+演出”,這樣的“標配”迅即在全國克隆。在湖北省,大型實景演出除了武漢知音號,還有恩施大峽谷的實景演出《龍船調》、襄陽古隆中的實景話劇《草廬·諸葛亮》、襄陽唐城的《大唐倚夢》、荊州古城墻的《入城儀式》,小型演出更是遍地開花。
在武漢,大手筆投入的《知音號》《漢秀》已成為吸引海內外遊客的拿手好戲,演出本身也變成“景點”。道略諮詢11月發佈的《2017-2018年度中國旅遊演藝行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漢秀》成為2017年中國旅遊演齣劇場類劇目票房排行榜十強。
同樣入圍此榜單的《知音號》,2018年預計全年將接待遊客超過22萬人,同比增加69%。
該《報告》稱,2017年我國旅遊演出市場火爆,共演齣劇目268台,同比增長5.5%;演出場次達85753場,同比增長19%;票房收入51億元,增長20%;觀眾達6821.2萬人次,同比增長26.5%。
景區為何熱衷打造演出?業內人士稱,行業裏有“1:7”的説法,即遊客看演藝買門票的錢每1元會帶動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相關産業7元的消費。
2018年7月,襄陽唐城投資2.5億元的《大唐倚夢》上演,近400名專業演員以40萬平方米的倣唐建築群為舞臺,演繹盛唐畫卷。這一演出讓原本冷清的唐城夜晚熱鬧起來。據統計,該演出帶動唐城旅遊人數增加50%,僅今年“十一”7天就接待遊客23.7萬人次。
粗劣演出反而有傷景區
然而,湖北省起步較晚的旅遊演出市場眼下良莠不齊,靠演出而火爆或提高收益的景區只是少數。
“有些演出粗製濫造。露天舞臺,周邊村民穿上古裝,隨便跑跑跳跳,要視覺效果沒視覺效果,要情節沒情節,要美感沒美感,音響效果也很差,這也算演出?還敢賣票?花這個錢和時間,不如回酒店睡覺!”一位遊客説起在某景區看演出的經歷,不停地吐槽。
“湖北省旅遊演出市場起步較晚,存在同質化、低成本、低藝術性的粗製濫造,演出僅靠聲光電支撐,産業鏈不完善等問題。”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分析説。
湖北大學中國旅遊案例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劍平認為:景區紛紛打造演出,説明景區正在有意識地擺脫門票經濟,打造産業鏈,這是好事情;但景區要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地域文化特色,打造高品質演出,這樣才能吸引遊客。
與大多數以歌舞、特效演出不同的是,襄陽古隆中景區的《草廬·諸葛亮》是一場實景話劇,這在景區中並不多見。2018年,該景區旅遊人數達28.8萬人次,營業收入達960萬元,各數據同比增長30%。而該演出場共接待遊客9.6萬人,帶動作用不可小覷。
還有一些演出正在探索怎樣延伸景區産業鏈。“如果要長久發展,單就演出門票收入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正在打造和完善産業鏈。”《知音號》相關負責人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