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推進“大田化”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
沮河、漳河從荊山逶迤而來,灌溉出當陽百萬畝良田。
土地承包後,田地碎片化帶來的耕作困難、效率低下等問題,漸漸困擾著這片沃土。2016年以來,當陽市整合各類資金9.3億元,在王店、淯溪、河溶、半月4鎮25村改造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23萬畝。“大田化”改革,使當陽農業面貌一新。
土地零碎弊病多
土地碎片化問題,在當陽普遍存在。據統計,王店、半月等山區鎮,單個田塊大多不超過1畝,每戶的耕地被分割成5至10塊;淯溪、河溶等平原鎮,單個田塊大多也只有2畝左右,平均每戶有5至6塊田地。
在河溶鎮紅明村,四組村民、65歲的王德明告訴記者,他家有耕地20畝,被分為13塊。“光走一圈就要3個小時。最小的田還沒收割機大,勞動不便,只能肩挑背扛。灌溉時水要從別人田裏過,時常鬧矛盾。”
因田塊小而散,耕作難度大。該村二組組長趙貝貝算是種田大戶。他種的140畝地,主要請人工,一年光工錢就要花掉2萬元,還湊不齊勞力。過去三年大澇了兩次,根本來不及收割,只能眼睜睜看著稻穀倒伏減産。
於是,紅明村的土地在“大田化”改革前,以每畝100元的低價流轉都沒人要。
種田難、沒人種、損耗大等問題,近年來愈演愈烈。改革勢在必行。
大田整出高效率
2016年,當陽高標準農田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高標辦”)開始探索“大田化”改革。王店鎮雙蓮片區2.5萬畝農地,是當陽現代農業示範區,被選為首個試點。
當陽在該區域新建玉雙路,沿道路兩側,將原來的小田整改成每塊7至10畝的大田。不過,由於當地多為丘陵山地,限制了土地平整,只能一定程度地解決土地碎片化的問題。
在山區小試牛刀後,2017年,當陽在平原鎮淯溪、河溶以及山區鎮半月推廣改大田。與山區沿道路改田不同,平原則是“攤大餅式”推進,建設規模擴大到12.3萬畝,每個地塊擴到10至20畝。
河溶鎮紅明村被納入改建範圍。消息傳來,農民們心裏起初都在打鼓: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利益?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宏志決定,先在一組搞500畝試點。
大田成形後,張宏志組織全村老百姓去看:原來零碎的田塊,集並成規整的大田;原來的小田埂,被3.5米寬的水泥路取代;水泥澆築的矩形渠將汩汩清泉送入大田,以前的土渠、小溝“下了崗”;大型機械順利開進了每塊田地……
這一看,二組、三組、四組都搶著要整改,經過一年改建,紅明村已有4700畝地整成大田。
整好的新田怎麼分配?張宏志介紹,田地整改後,都是高標準農田,道路、溝渠也都修到了田邊,所以農戶拿到哪一塊地都不吃虧。村委會根據“隨方就圓、總量不變、靠近住處、便於勞作”等原則,組織村民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分田,確保每戶的田集中在一處。道路、溝渠等公共設施用地,則由這一區域的農戶分攤。
村裏原計劃,分田時如果不好操作,就採取抓鬮的形式解決。沒想到,村民們都很支持,分田中沒有産生糾紛。
2018年10月,水稻收穫季節,紅明村非常熱鬧:來自江蘇、河南、荊門的收割隊,駕著“洋馬”等大型機械,一天就能收割80畝地。比過去小機械和人工收割,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
看好發展前景,大戶趙貝貝準備流轉土地,將種植規模擴大10倍。一家糧食加工企業的老闆李兵也計劃到紅明村,以每畝600元的高價,流轉2000畝地,生産糙米零食産品。在改革帶動下,當陽新流轉土地7.92萬畝,新增6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統籌資金乾大事
“大田化”改革並非一帆風順。
當陽市“高標辦”主任羅春雷説,改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政策上,省級層面缺少統籌管理體系。各省級部門的項目仍獨立運作,對項目的投資標準、建設內容、管理要求不一致,客觀上增加了“大田化”改革的難度。
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間,當陽各相關部門把所有土地整改了兩遍,但收效並不明顯。在每畝土地上,水利投入1500元,國土投入1500元,農發投入1500元……重復建設,各忙各的,“小火湊不成大火”。
改革以來,按湖北省委、省政府“統籌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要求,當陽構建了“多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整合模式。
該市將“大田化”改革作為“一把手工程”,從相關部門抽調15名長期從事項目建設的骨幹,組成高標辦。將高標辦設為獨立法人單位,開設單獨賬戶,建好資金統籌池,3年共整合財政資金6.5億元。
傳統農業效益低,金融和民間資本引入難度大。當陽發揮杠桿作用,通過2000萬元國土整治資金,吸引宜昌匯龍公司投資1.8億元,建設萬畝現代農業産業園。三年來,當陽累計吸納社會資本2.8億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擒虎 通訊員 王濤 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