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大道現象: “車都之脊”27年崛起萬億經濟主軸
原標題:“東風大道現象”:“車都之脊”27年崛起萬億經濟主軸承載著“一輛車”蝶變為“一座城”
沿東風大道高架往南行駛,兩邊便是武漢規模最大的工業走廊,工廠密布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在武漢,有這樣一條大道:全長只有13公里,沿線卻聚集著近2萬家企業,營收總和達到萬億級。其中包括7家整車企業、12個汽車總裝工廠、500多家零部件企業、54家“世界500強”,生産37種汽車車型,擁有14家省級以上汽車研發機構,每年汽車産量過百萬,家電産量過千萬台……
它,就是東風大道。
它是全球汽車工業密集度最高的軸線之一,被譽為“車都之脊”;同時,也是武漢乃至湖北工業産值最高的主幹道,2017年工業總産值超過3400億,約佔全市四分之一。
27年前,這裡還是漢陽縣郊的一條老國道,今天,一條世界級的汽車工業走廊卻在這裡日漸成形。未來,這裡將打造成萬億級的汽車産業集群。
東風大道的崛起,是武漢經濟從“鋼時代”向“車時代”轉換的投影,它承載和哺育了武漢開發區從“一輛車”到“一座城”,成為省市乃至國內一個獨特的經濟地理現象。
改革開放的大道:因東風而建乘東風而行,挺起“車都之脊”
東風大道,因東風而建,乘東風而行。這一東風,既指改革開放的東風,也指東風汽車的“東風”。
1990年,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中國二汽(東風汽車集團的前身)與法國雪鐵龍公司簽約,決定在沌口合資建設30萬輛轎車項目。
在巴黎簽署的這一紙合約,徹底地改變了東風大道(原318國道郭徐嶺段)的命運。沉睡萬年的黃土原野開始甦醒,開啟了蝶變為現代城市的壯闊歷程。原本有可能永遠藉藉無名的一段老國道,也走上了“奇異旅程”,在地圖上畫下重重一筆。
上世紀90年代,318國道郭徐嶺段沿線崗地起伏、蒿草叢生,沒有一絲工業文明的痕跡。過了陞官渡,兩邊就基本上沒了房子,全是魚塘田地,沌口、郭徐嶺一帶,則是貧瘠的黃土崗,種植著芝麻、花生、麥子等。
老開發區人回憶,陞官渡附近有個收費站,旁邊還有一個洗車點,外地汽車進入武漢,必須先洗車。這裡就成為武漢市區與郊區、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分水嶺。
神龍項目落戶後,這一分界被逐漸打破。1995年9月,第一輛富康轎車下線,從此,武漢汽車産業翻開新篇章,“中國車都”夢想起航。
1995年,湖北可口可樂公司投産;2003年,東風本田成立;同年,東風汽車總部遷至武漢;2004年2月28日,美的武漢工業園奠基;2016年2月,東風雷諾武漢工廠投産……
27年間,重大項目接連落戶,2萬餘家企業陸續聚集,一座座全球頂尖的工廠拔地而起,20萬産業工人、大批科技人才紛至遝來,“一輛車”逐漸裂變為“一座城”。
東風總部落戶後,東風大道沿線的産業量級大大提升:1998年,武漢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首破百億,2009年首破千億,而今天,僅東風本田一家企業,産值就突破了千億。東風大道沿線百億企業的數量達到6家。
汽車迅速崛起為武漢第一大支柱産業,並連續8年蟬聯第一。武漢經濟由“鋼時代”進入“車時代”。
繼百年前“漢陽造”崛起之後,武漢的工業重心又回到大漢陽。318國道郭徐嶺段,挺起為“車都之脊”。它被命名為“東風大道”。
工業科技的大道:年産百萬整車千萬家電,産品銷往全球
2016年9月,東風大道高架全線通車。高架長13公里,起于三環線汪家嘴立交,止于京珠高速武漢西互通,連接武漢二環、三環、四環及外環、京珠高速,一建成,便成為大漢陽交通動脈。
迄今為止,東風大道高架仍是全市唯一一座雙向八車道的全程高架,建設標準為全市最高。橋墩平均高度達13-14米,最高處達到28米,相當於10層樓高,是武漢最高的高架橋。
行車在東風大道高架上,一路向南,時速可達80公里。往沿線看去,東風本田、神龍、東風乘用車等整車企業毗鄰而居,工廠林立,來自法、美、日、德、韓等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各類汽車零部件企業扎堆聚集。這裡已成為國內聚集知名汽車品牌最多、研發創新實力最強、産業鏈條最完整的區域之一。
東風本田第二工廠總裝車間,1000多米長的流水線上,200多臺汽車在緩緩移動,每50秒,就有一台汽車下線;美的武漢工廠,3000多名工人在生産線忙碌,旺季時,每天可下線2萬多臺空調……
類似的場景,發生在附近的每一家工廠裏,2018年,東風大道沿線生産了超過100萬輛整車、1000多萬台空調等家電,“武漢製造”銷往全球。
這裡擁有東風、法雷奧、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十幾家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7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基本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達300人。專業技術人員多達4.1萬名、産業工人有14.1萬人。汽車專利擁有量國內第一。
實力過硬,工業的引擎在這裡轟鳴運行,科技的血液在這裡汩汩涌流。
創新創業的大道: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崛起集聚創新人群
2018年12月29日,通順河河灣處,樁基如林,轟隆的打樁聲不絕於耳,國家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基地正在建設中。
“目前,我們有70台樁機24小時日夜施工,每天可打下1000余根樁。從開工到現在,已打下了3萬多根樁。每天的進樁量,佔到武漢市四大樁廠産量的40%。”中建二局項目負責人劉玉剛表示。
目前,基地已吸引了30多家人工智能研發、自動駕駛測試、5G通信等相關企業落戶。
“傳統汽車面臨轉型,下一代汽車的風口已經形成,我們必須爭分奪秒,早日建成國之重器,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夯實産業發展之‘芯’。”武漢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離基地不到2公里,東風技術中心,一支由國內精英、海歸高層次專家與知名高校攜手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開發團隊正在全力攻關,其打造的東風風神AX7自動駕駛2.0樣車,已獲得行業首批路測牌照。在這款自動駕駛汽車的中控顯示屏上,可以看到周邊1公里所有的車輛,堪稱“黑科技”。
東風技術中心馬路對面,環宇智行公司開發的自動駕駛軟體——雅典娜,已具備國內領先水準,這個A4紙大小,厚5釐米的“盒子”,已累計服務東風、威馬、金龍客車、獵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等10家國內知名企業。
一個智慧網聯生態圈,在東風大道沿線已初現雛形。
沌陽街民營工業科技園,有著20多年曆史的老工業廠房正在拆除,這裡將“騰籠換鳥”,打造成人工智能科技園。
這一總投資20億元的項目,瞄準當前最尖端、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産業,將導入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形成産業聚集。園區與英偉達、騰訊、百度等國內外頂尖企業達成合作,將建立孵化中心、賦能中心、科創中心等,培育人工智能初創企業。
在東風大道附近,華中智谷、南太子湖創新谷、經開智造産業園等一批創新載體已經建成,創新人群正在集聚,僅2018年,就有2.1萬名大學生留在武漢開發區創新創業。
2018年,武漢開發區新認定了5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創歷年新高。至此,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4家,産值佔全區工業總産值的75%。
創新的力量,正在東風大道沿線崛起。這股力量,將推動武漢從“車時代”走向“新動能”。
宜居宜業的大道:“工業孤島”已成賽事之城活力之都
“過去,大漢陽片區産科一床難求、兒科資源匱乏現象十分明顯。今後,這一狀況將徹底改變。”2018年12月11日,武漢兒童醫院院長邵劍波説。
當日,武漢兒童醫院西院開工,這家醫院總投資約8.3億元,以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的標準規劃建設,建成後,將由武漢兒童醫院運營,提供兒科醫療、兒童保健、孕産保健、婦女保健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輻射大漢陽地區約200萬人口。
就在一個月前,2018年11月11日,亞心總醫院開業,新院依託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在心血管方面的學科、技術、人才優勢的同時,還將重點打造心血管、婦産科、兒科、骨科、急危重症等學科,為武漢開發區新添一家綜合性三級醫院。
曾經,武漢開發區是一座工業孤島。在東風大道上,沒有一個商圈,找不到一家五星級酒店,沒有一個書店和圖書館,也沒有一家三甲醫院,買東西、看病要去王家灣或更遠的漢口、武昌等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現象逐步改善。
2005年,沌口首個大型商業中心——湘隆·時代商業中心建成;2007年,武漢體育中心建成,當時是全國排名第三的現代化體育場,成為武漢西南地標;2011年,經開萬達建成開業;2015年,永旺夢樂城建成營業;同年,湯湖職工文化活動中心投入運行,這一中心包括圖書館、美術館、戲院,成為産業工人業餘活動的好去處;2016年,國內單體面積最大、賽場片數最多的南太子湖足球公園建成……
而今,東風大道兩旁高樓林立,萬達、永旺等商圈初具規模,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武漢外國語學校、長江國際學校等院校聚集,足球世界盃預選賽、男籃世界盃、跳水世界盃、中國汽摩運動大會等國際國內頂級體育賽事扎堆舉辦……
以東風大道為軸,一座活力四射的現代新城已經形成。
東風浩浩,長江滔滔。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東風大道破土而出,拔節生長,成為民族復興、城市崛起的一個縮影。東風大道的未來,也要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去繼續創造。改革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與東風大道平行,6公里外,長江東流向海,連通五洲四洋。未來,由東風大道承載的武漢開發區,發展重心也將從國道逐步向長江平移,以更開放的胸懷,面向長江,融入世界。
(長江日報記者康鵬 通訊員張敏 孫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