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全國人大代表孫開林: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現實

2019-03-05 13:10:5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從艱難求學到帶出脫貧“明星村” 孫開林代表: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現實

全國人大代表孫開林: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現實

圖為:堯治河村小,孩子們在歡快地跳長繩。(資料圖片)

  編者按

  崢嶸七十載,滄桑巨變。奮進七十年,與國同夢。

  他們是見證者,更是奮鬥者;他們是夢想家,更是追夢人。

  代表委員眼裏的70年,有著怎樣波瀾壯闊的故事?全國兩會期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聆聽他們與共和國共成長的故事,敬請關注。

  上世紀50年代,童年的孫開林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褲子。

  70年,恍若穿越時光隧道,新生活撲面而來。

  3月2日,赴京的高鐵上,保康縣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掏出一部新款華為手機,翻看雲盤中存儲的老照片,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他和堯治河的故事。

  堯治河村位於襄陽、十堰、神農架三地交界處,海拔1700多米。

  上世紀70年代,村裏孩子小學畢業後大多在家務農,少年孫開林卻在父親的激勵下立志求學。

  中學在山外的馬橋鎮,要翻越3座山,走過2條溝。早晨6點,孫開林就穿上草鞋,摸黑出門,一直到9點半,才能趕到學校。下午4點半放學,回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

  春夏秋冬,週而复始。“腳被磨出了血泡,涂點草藥,繼續走,等長出了老繭,就沒那麼疼了。”孫開林回憶,那時,學校沒有午飯,早晨在書包裏裝一個玉米麵饅頭,就是一天的伙食。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沉寂的大山,已擔任民辦教師的孫開林坐不住了。“山裏有磷礦,就因為不通路,礦石賣不出去,我們才受窮受苦。”孫開林放棄“民轉公”的機會,擔任村支書,立志征服貧困。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錢從何來?他橫下一條心,拿出家裏攢了多年、準備蓋房子的4000元,又貸款3000元,湊齊了啟動資金。

  修路不易,架電更難。孫開林帶領15名壯漢組成尖刀班,奮戰183天,埋下554根電桿,架通了131公里電線。1992年除夕前夜,堯治河村終於通電了。

  路通了,電來了,山貨賣出去了,堯治河村發展進入快車道。1998年,一躍成為保康“首富村”。“那年,村民住進了別墅,家家戶戶裝上了電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了現實。”孫開林説,堯治河的發展,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山高路遠的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明星村,2003年,孫開林受邀到清華大學演講,堯治河模式成為學界研究的樣本。“礦有開完的一天,吃祖宗的飯要想著子孫的碗。”進入21世紀,堯治河在孫開林的帶領下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建水電站,上馬磷酸鹽精加工生産線,開發旅遊景區,建設磷礦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2018年,全村20多家企業,生産總值達32億元。

  走向富裕的堯治河村把更多資金投向了教育,“少年求學的艱難,在我心裏始終揮之不去。”孫開林説,2013年以來,村裏每年投入數百萬元,多次改擴建村小學。同時,還對考取高中、大專、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生分別給予4000元到1萬元的補貼。“花園式教學樓、電子教學設備,寢室空調熱水一應俱全,學生吃住費用全免。”説起如今村小學的教育條件,孫開林的語氣輕快起來,“那些苦難求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