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水鄉:生態修復工程變身全域旅遊品牌項目
原標題:生態修復工程變身全域旅遊品牌項目——天河水鄉:一個美麗的“意外”
圖為:春光裏的天河水鄉。(視界網 徐軍 攝)
幾年前7.5萬元賣掉的老房子,如今開價15萬都買不回來。
這件事,發生在十堰市鄖西縣天河坪社區七組——如今改名叫羊家村,村頭一個碩大的馬頭山羊塑像,村裏一排排白墻黑瓦傳統民居,十幾家以羊為主題的農家樂每到週末就忙得不亦樂乎。“自從建了景區,生意一下子火起來了,房價都漲啦!”阮玲莉沒能買回自家老屋,只好租了一間,經營羊肉湯,這個冬天生意火爆。
她説的景區,是鄖西縣重點打造的旅遊項目“天河水鄉·七夕畫廊”,而最初,這個項目其實是一個水生態修復工程。
找準目標 老工程華麗轉身
天河是鄖西的母親河,發源於陜西,穿縣城而過,至觀音鎮天河口匯入漢江。
鄖西曾有眾多化工企業,最多時有黃姜加工廠40多家。“加工黃姜産生大量廢水,污臭不堪,無法分解。天河沿岸濫採砂石,到處是荒灘、污泥和垃圾。”老鄖西人徐軍説。
2014年,湖北省水利廳選取13個縣市為省級水生態文明試點,鄖西入選。2015年,天河生態修復啟動。“當時叫天河下游水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內容包括河道疏浚、坡岸整治、沿河復綠等。應當説,按最初設想,這就是一個水利工程。”鄖西縣水利局局長許慶東説。
工程進展很快,但幹著幹著,問題來了。“工程方案中,有建設景區的內容,可究竟要建成什麼樣的景區?是面向縣城居民的休憩區,還是面向市場的旅遊觀光區?”定位不清晰,許慶東感覺有力使不上,還聽到不少非議,“爭議最大的就是,一個水利工程,有必要投資那麼大嗎?”
2016年,鄖西確定發展全域旅遊,明確天河流域為“龍頭”。2017年,天河水鄉景區規劃出臺,目標是建設“三産高度融合、生産生活生態相得益彰的鄉村振興先行區、全域旅遊示範區”。
找準了定位,放開了手腳,天河加速蛻變。
一線串珠 村民吃上旅遊飯
3月7日下午3時許,已經過了飯點,阮玲莉的羊肉湯館又迎來4名客人,她趕緊重新生爐子、配菜。“咱們就坐外邊吧,吹吹風,還能看看山和水。”來客楊女士是西安人,從朋友那兒聽説天河水鄉建得漂亮,一早和三名閨蜜駕車來到鄖西,“10點多鐘開始沿河漫步,走了4個多小時,沿路都是風景,不愧是‘畫廊’。”
坐在村頭,近處是河,遠處是山。河裏小魚成群、麻鴨戲水,一群白鷺臥波嬉戲,山上古木參天、藤蔓纏繞。這裡距離縣城只有3公里。“很多返程的客人,到了這兒,都會歇歇腳,吃點東西。”阮玲莉説,村裏從2018年8月開始改造,已經開了14家農家樂,生意都不錯,“附近十幾個村給我們送菜,還有挑著雞蛋、水果到村頭擺攤的。”
像這樣的景點,沿河設計有9處。景區入口處的水秀廣場,採用聲、光技術,打造噴泉、水幕電影等光影表演。下游的觀音鎮龍橋村通過改造民居,發展油坊、豆腐坊、繡坊、酒坊等40多家。雙石溝村豎起婚俗雕塑,建設婚俗博物館,打造婚慶民俗村。下游中段建有9.25公里漂流航道,2018年7月開漂,夏季月均遊客達到12萬人次。
據介紹,天河水鄉景區已建成18公里遊步道和河道景觀帶,一線串珠,帶動沿線4個鄉鎮29個村2萬多戶群眾增收。在雙石溝村,70歲的李進義經營酒坊,“每斤苞谷酒賣20塊錢,吃穿不愁。”50多歲的胡志和,腿有殘疾,但篾活手藝了得,“一天編兩個竹籃,能賣幾十塊錢哩。”
並非意外 好生態釋放紅利
一個生態修復工程,變身全域旅遊品牌項目,類似的“意外”,在鄖西還有不少。
2017年,一名河北企業家想投資一個化工項目,因環保問題被拒。他在鄖西住了兩個月,發現許多身體指標都變好了,便看上了鄖西的水,如今在香口鄉建設一個天然飲用水加工項目。
2015年,廣東一家企業在上津鎮石廟村建設30兆瓦光伏發電站,2016年産值3000多萬元。這是一次純粹的商業投資行為,但鄖西從中看到了産業發展的機會:該縣有荒山坡地2.8萬畝,其中1.2萬畝適合發展光伏發電。近3年來,鄖西投入2.03億元,建設光伏扶貧電站438個,實現村村有電站、戶戶有收入。“其實,這些都不是意外。”縣委書記張濤表示,鄖西近年來狠抓生態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清潔能源等綠色産業,實現生態環保、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和諧共贏。他介紹,天河水鄉的施工採取柔性方式,引進土工格室、生態框等先進工藝,最大限度減少開發帶來的破壞,保持純正的原生態風景,“這樣的處理,才是生態保護;這樣的風景,才能吸引遊客。”
下一步,鄖西計劃將天河景區與當地七夕民俗更好結合,引進市場主體,帶動全民參與,打造全域旅遊、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本。張濤説:“天河景區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我們將保持加強生態建設的定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查方政 楊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