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武漢“陸海空”製造業升級黑科技

2019-03-21 13:23:12|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高品質發展看武漢 武漢“陸海空”製造業升級黑科技

  日前,長江日報記者從航天科工行雲公司獲悉,我國首個低軌窄帶通信衛星星座“行雲工程”的首批兩顆100千克量級衛星,即“行雲二號”01星與02星,已完成初樣研製,2019年上半年有望發射上天組網。“行雲工程”是由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天基物聯網,完成80顆衛星組網後,信號可覆蓋全球。行雲公司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控股,2017年12月26日在武漢註冊成立。

  兩個月前,已在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産業基地落戶的航天科工空間工程有限公司,成功發射了“虹雲·武漢號”衛星,並實現了互聯網訪問功能,成功開展網頁瀏覽、微信發送、視頻點播等互聯網業務,標誌著我國天基互聯網系統建設邁出歷史性一步,武漢邁入太空時代。

  在新一代産業革命的機遇下,武漢“海陸空”三箭齊發,商業航天從國之重器走向千家萬戶,“武漢造”衛星讓全球聯通;蟬聯武漢第一産業多年的汽車行業,正加快腳步向新能源及智慧網聯汽車轉型,武漢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增長幅度最快地區之一;前幾日,武船集團北船重工建造的新型40萬噸礦砂船“明青”輪命名交付,再次刷新造船噸位新紀錄,江海直達集裝箱船、純電動旅遊船等研發設計,武漢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

  近年來,武漢經濟發展的快速度、高品質與“海陸空”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産業集群密切相聯,這些企業大多有著數十年的技術積累,處於産業鏈的核心,直接參與國際競爭。東風汽車集團、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武船集團、中車長江集團等“海陸空”領軍企業,在漢曆經多年發展,不但沉澱下雄厚的技術實力,也孵化出了一批産業鏈企業,集聚效應已顯現。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一直堅持將“工業強市”作為城市發展重要戰略,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不斷強化製造業創新能力,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商業航天裝備、交通運輸設備、船舶及海工裝備等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以“海陸空”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業,正是武漢工業經濟向高端、高效、高新邁進的縮影。(長江日報記者賀亮)

  “下一代汽車”已處爆發前夜 汽車産業加速邁向萬億世界級

  2月1日,就共建國家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基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國移動湖北公司達成協定,2019年9月底前建成後,這裡將在國內首家實現5G全場景智慧網聯汽車技術試驗及示範運營。

  以綠色化、智慧化、網聯化等為特徵的“下一代汽車”,被視為未來汽車産業的發展方向。搶抓機遇,佈局“下一代汽車”,是武漢邁向萬億級汽車産業集群的重要一環。

  “下一代汽車”需要智慧大腦,還需要強勁、環保的“心臟”。電池、電機和電控這“三電”系統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2018年7月,東風新能源汽車産業園建成投産,標誌著武漢在搶佔新能源汽車産業制高點、提升産業規模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從産品本身的技術水準來講,我們位列國內第一陣營。其中,控制系統位於國內領先水準,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守武介紹。目前,該公司的“三電”系統已經批量供應東風係整車製造企業。

  武漢最早的汽車合資企業——神龍公司,2018年11月“復活”富康品牌,推出純電動的富康E500,其續航里程達500公里。東風本田、上汽通用、東風雷諾等車企也紛紛計劃在2019年推出新能源汽車産品。國內知名汽車民企——吉利汽車,也把目光投向武漢,擬於4月在武漢開發區開工建設年産2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項目。

  在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研發上,武漢正加快前進步伐。以武漢開發區為例,該區謀劃佈局氫能汽車産業,雄韜氫燃料電池、眾宇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項目已簽約落戶。由雄韜投資興建的湖北首座固定式加氫站目前已在武漢開發區基本建成,將成為全國儲量及日加氫量最大的加氫站,設計日供氫能力為1000公斤。據悉,1000公斤液氫大約可供應兩三百輛氫能大巴,或者七八百輛小汽車。

  2018年9月28日,由武漢泰歌與武漢開沃汽車聯合研製的首批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359路公交線路試運行,標誌著武漢市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全面進入商業化示範運行階段。

  “從全國新能源車産銷數據上看,武漢已經成為增長幅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截至目前,武漢已有100餘款新能源汽車産品列入國家汽車公告目錄。

  在汽車軍團多頭並進的同時,位於武漢的中車長江公司也在海外市場上捷報頻傳。近年,中車長江各類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累計出口鐵路貨車2萬餘輛。2019年1月1日,中車長江與非洲加蓬客戶的鐵路貨車供銷合同順利簽約。近日,一批出口澳大利亞的新造鐵路貨車也在中車長江武漢分部全面啟動生産。

  中車長江製造的鐵路冷鏈運輸産品,則在亞歐大陸上大顯身手。2018年12月15日,由該公司研發製造的40英尺柴電一體式冷藏集裝箱,滿載著鄂産新鮮柑桔,從武漢出發,歷經20多天,順利抵達德國漢堡。春節前夕,又滿載著歐洲特色物資返回武漢,豐富了市民的春節餐桌與生活。這些冷藏集裝箱需跨越阿拉山口、哈薩克斯坦零下40℃極寒地區,對設計和工藝要求極其嚴酷,是冷藏集裝箱行業研發製造工藝難度最大的産品。(長江日報記者李金友 黃瑩 通訊員何金磊)

  超大型船舶刷新世界紀錄 純電船研發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武漢雖然只是內河港口城市,但船舶設計、研發和製造能力不凡,擁有全國知名的造船廠,船舶設計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據不完全統計,船舶研發、設計和製造,2018年綜合經營收入約800億元,成為武漢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2月22日,武船集團北船重工為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新型40萬噸礦砂船“明青”輪命名交付。這是武船集團今年交付的第1艘大型船舶,也是8艘40萬噸系列礦砂船中完工的第7艘船,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再次刷新世界造船噸位紀錄。

  武船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造船企業之一,是我國最主要的公務船、工程船建造基地,建造的船舶出口到非洲、南亞、中東、西歐、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8年以來,武船集團先後開工建造甲板運輸船、大型浮標作業船、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漁場”等船型,成為造船業主力軍。

  2018年4月24日,武船集團雙柳基地承建的13000載重噸甲板運輸船首制船,駛離碼頭。當年9月29日,我國首艘3000噸級大型海洋監測浮標作業船“向陽紅22”在武船集團下水,是世界上起吊浮標能力最強的工作船。2018年10月30日,武船集團為國家海洋局建造的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向陽紅31”在武船集團總部順利下水,將參與多項重大海洋觀測任務。2018年12月8日,由武船集團精心打造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在武船集團總部順利下水,可同時搭載“蛟龍”“潛龍”和“海龍”號3台潛水器開展深潛作業。

  武漢在船舶研發設計方面,也躋身中國第一梯隊。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開發研究各種海洋型、內河型船舶近千型,重點在老舊高耗能船型淘汰、船舶節能減排、節能環保船推廣、純電船研發等方面下功夫,先後研發長江650及600客位豪華遊輪、金瀾湄國際遊船、長江發現號高端旅遊船等項目。同時以“共抓長江大保護”為依託,重點投入新能源船舶的研發設計,長江電力純電旅遊船、西安中車新能源電動航道快艇、三峽過閘20米及30米級純電池動力安檢船等項目先後完成,目前純電船研發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武漢理工大學吳衛國首席教授團隊根據武漢-洋山/寧波舟山航線航道、碼頭、物流狀況,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節能、環保江海直達集裝箱船。2018年初該型船開工建造,年底投入運營,這對長江現有老齡、高耗能、低效船的更新換代起到巨大推進作用。(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虹雲·武漢號”衛星飛天  漢産火箭一年至少20發

  2月27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産業基地看到,雨中,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基地火箭産業園、衛星産業園、航天公園及配套道路等多個項目均在全速建設中。

  火箭産業園一期佔地約450畝,火箭公司在産品研製方面已完成關鍵技術攻關,進入全箭調試測試階段。建成投産後,將形成年産至少20發火箭的生産能力,帶動商業衛星、地面系統、空間信息應用等産業集群的發展,實現年産值10億元。據悉,火箭産業園2019年6月左右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年內設備進場調試,力爭年底投産。

  與火箭産業園一路之隔的衛星産業園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衛星産業園規劃佔地200畝,將打造衛星AIT中心和商業衛星研發測試平臺。

  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12月,“虹雲·武漢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武漢正式邁入太空時代。而研發生産“虹雲·武漢號”衛星的,就是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今後將在衛星産業園內研發辦公、生産測試,未來會有更多“漢産”衛星在這裡誕生。

  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另一個重點産業項目——航天産業港(一期)目前已建設完成。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港內鋪上了嶄新的柏油馬路,紅色的外墻使整個園區呈現出一派勃發朝氣。航天産業港規劃面積90畝,主要為航天科工龍頭企業及配套的輕資産研發類企業、生産性服務企業提供生産、研發辦公、路演展示空間,並配建園區食堂、人才公寓等生活設施。

  目前,航天産業港的簽約率已達80%,中遙智圖、德華晶片、優利麥克等優質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正在進行入駐前的準備工作,即將正式入駐。

  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産業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短短不到兩年時間,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簽約項目已達16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目前,基地各項工程的建設均在全面提速,産業項目招商也在全力推進,力爭年底讓基地産業初具規模,呈現高品質形象。(長江日報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郭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