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十堰博物館課堂走進106所學校

2019-04-10 09:41:1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十堰博物館課堂走進106所學校

圖為:4月4日,十堰市東風22小學,第150堂十博課堂正在授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人類是從什麼進化來的嗎?”

  “古猿!”“單細胞生物!”“魚!”

  4月4日,十堰市東風22小學,第150堂十博課堂正在授課。孩子們的歡笑聲穿透屋頂,十堰市博物館館長胡勤習以為常:“每次都是這樣。用個流行詞,氣氛那叫一個‘燃’!”

  十博課堂是十堰市博物館2015年9月開始推出的社會教育課程,已先後走進106所學校,足跡遍佈十堰城鄉,對象覆蓋殘疾兒童、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共5萬多人。

  文博知識進課堂

  十堰市博物館于2007年7月建成開放。頭一個月免票,23萬人涌入。8月開始售票,頓時“門前冷落車馬稀”,一天只接待幾十人。在博物館遇冷的同時,文博知識的傳播存在諸多盲點與空白。“‘鄖縣人’頭骨化石在1990年代被發現,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鄖陽人不知道。”胡勤説。

  怎麼辦?博物館課堂主動走進校園,走近孩子。

  十堰市博物館聯合教育部門,啟動國旗下的講話、博物館之窗、文博知識進校園等活動,在此基礎上,于2015年推出十博課堂,思路是“將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讓孩子們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增長知識”。

  開設的第一門課程是“我們從哪兒來”,結合“鄖縣人”頭骨化石,講述人類進化史。課程搭配特製的“教學包”,包括頭骨化石、手斧、砍砸器(均為複製件)等,課件極少枯燥的文字表達,多用圖畫和卡通。最有趣的環節是按6個大的歷史階段準備了6種假發,上課時,邀請6名同學戴上假發,假扮各歷史時期的人類模樣。“把人類演變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讓他們印象深刻。”十堰市博物館副館長肖道林説。

  2015年9月,“我們從哪兒來”在十堰市特殊教育學校“首演”,大獲成功。“孩子們很少出遠門,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機會去大博物館。我相信,今天這一課,能讓孩子們記住一輩子。”十堰市特殊教育學校老師任婕説。一名九年級學生給博物館寫信:“遠古的人,原來是這樣的啊:嘴巴彎彎的,眼圈大大的,頭髮長長的。以後,我要去博物館看看真的化石。”

  此後,十博課堂又推出4門課程:給幼兒園小朋友講“寶寶愛恐龍”,給低齡學生講“長大我也造汽車”,給中學生講“仙山武當”和“聖水漢江”。

  把文明撒進心田

  2019年3月,十博課堂走進武漢,在武漢經開區黃陵小學、省第二保育院、水果湖一小、武昌實驗小學等4所學校授課21場,1200余名孩子聽課。除“我們從哪兒來”等原有課程外,十博課堂這次還新增“聊聊十九大那些事兒”和“話説監察法”兩課。

  這兩門課程的課件製作者都是十堰市博物館講解員易西子。“剛接到任務時,懵了。”她説,十九大、監察法都是非常嚴肅的課題,距離孩子們比較遠,講這些孩子們聽得懂、會感興趣嗎?找資料、設計、選突破口,易西子花費兩個月,大改4次,小改動無數,終於完成“聊聊十九大那些事兒”課件。2018年6月,首次在東風44小學授課。“起初有些忐忑,但隨著課程深入,孩子們看到高鐵、天眼、蛟龍號、國産大飛機都哇哇大叫起來,還有的熱淚盈眶,我這才放心。”

  “以前,我們的定位是‘文博知識課堂’,現在加入了時事政治內容,成為‘社會教育課堂’。”胡勤説,十博課堂仍然重點鎖定邊遠山區。2018年3月,十博課堂來到鄖陽區城關鎮堰河完全小學桑樹埡分校。這裡只有3名學生,老師陳喆已堅守10年,主要講授基礎課程。歷史文化等課程,由於沒有專門的老師,3個孩子了解很少。“上完課後,孩子抓著我們的手不讓走,非要我們答應以後經常來。”胡勤説,對於很多偏遠貧苦地區的孩子來説,博物館只是存在於課本和電視中的概念,鄉村孩子有一顆渴求知識的心,十博課堂就是一扇讓他們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戶。

  記者手記

  讓文物“活”起來

  旁聽十博課堂,最大的感受就是“活”。語言淺顯,話題活潑,孩子們爭著搶著回答問題、上臺表演。在這樣的氣氛中,文物不再是靜止不動、沉默不語的,仿佛變成一個個動人故事,串起一條鮮明的歷史脈絡。

  “活”起來的還有博物館。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文明的殿堂,也是普通民眾欣賞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讓這個窗口更好地發揮作用,與大眾互動?十博課堂作出了有益探索,通過走進校園、走近孩子,特別是偏遠山區裏的孩子,原先沉睡在展廳中的文物被喚醒,文物價值得到充分利用,更彌合了城鄉在美育、人文素養教育中的資源鴻溝。

  一部《國家寶藏》,在全國掀起博物館熱,引燃國人對五千年文明的自豪。十博課堂堅持近4年,用文化浸潤5萬多名孩子的心田。平臺有大小,其意義卻一般無二。(文/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文輝通訊員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