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十堰把美麗當“飯”吃
圖為:漢江鄖陽段實施生態改造後美麗如畫。
圖為:客土噴播法修復山體,10多天就能發芽見綠。
漫步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漢江邊,果樹成林,青山碧水。“幾年前,這一帶荒山連片;如今,建成3000多畝林果園,綠了荒山、鼓了口袋。”楊溪鋪鎮鮑溝村負責人自豪地説,依靠核桃、山桃等特色林果,2018年該村産業收入1000多萬元。“建設綠色十堰是政治擔當,更是一筆經濟賬、民生賬。”十堰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作為核心水源區,近年來,該市把林業當作生態文明建設主戰場,把林特産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年植樹造林穩定在30萬畝以上,確保十堰市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三項指標全省第一。
“石頭山”披綠裝
4月18日,丹江口市三官殿辦事處馬頭山,“石頭縫”裡長出的刺槐已經發芽。“別看樹苗現在發芽吐綠,要經過一個冬夏才能確定是否成活。”正帶領工人澆水的湖北霖生源造林綠化公司現場負責人汪昕介紹,馬頭山是典型的石漠化山體,在這樣的山上植樹,必須有“尖板眼”。
從2019年1月起,該公司上百名工人係著安全繩貼在岩壁上,用風鑽機和鐵鏟挖窩栽樹。一個樹窩直徑80公分,深度40公分,栽上耐旱的側柏或刺槐,踏緊從幾公里外取來的泥土,再挂上水袋滴灌,一棵樹才算栽完。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蜂巢式植樹”。
植綠馬頭山是十堰市精準滅荒工作的一部分。該市2018年初啟動的這項工作,計劃3年消滅荒山34.79萬畝。
時間短,任務重。該市創造性實施四季挖窩、三季栽樹法,在宜栽樹的季節栽樹,其他季節挖窩、管護、育苗,使植樹綠化成為常態。
2018年11月,該市出臺《十堰市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專項戰役工作方案》,堅持擴綠與提質並重,規劃在漢江、堵河及漢江重要支流兩岸新造林近7萬畝,在漢江兩岸打造十堰版“富春山居圖”。
據統計,精準滅荒行動方案實施一年多來,該市消滅荒山29.19萬畝,完成“三年計劃”總任務的83.9%。
修復山體“傷疤”
4月19日,鄖陽區天馬大道裸露山體修復現場,羅師傅腰上係著安全繩,肩上扛著噴漿管,從10多米高的山體斜坡緩緩而下。斜坡上已提前挂上了三維防護網,隨著機器轟鳴,噴出的土黃色泥漿像漿糊一樣黏在山體上。
“這叫客土噴播法,生態修復效果好。”幹了5年生態修復工作的羅師傅説,泥漿裏有草籽、藤條種子和肥料,噴播後10多天就能發芽見綠。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修路、建廠、山體滑坡留下的裸露山體不在少數。“裸露山體就像傷疤,如果不及時修復,不僅影響美觀,還可能引發滑坡、塌方等自然災害。”十堰市林業局總工夏建福介紹,該市已下發通知,要求2019年全面消除城區裸露山體。
經核查,城區及丹江口、鄖陽、武當山共確定需修復裸露山體69處共66萬平方米。
十堰創新7種模式確保修復成效:平緩客土植樹模式、坡底栽植植物模式、坡頂植藤模式、客土噴播模式、緩坡客土植樹種草模式、植物攀爬網模式、板槽式種植模式,滿足不同坡度、不同山體的修復技術要求。
至4月中旬,共有67處已開工。同時,該市推進精細化增綠,把水邊、路邊、村邊綠化作為重點內容,打造機場、公路、鐵路綠色交通線。
廣建“綠色銀行”
4月,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桃花盛放,産業基地裏,2019年新栽的300畝枸杞已抽出新芽;山上,一人多高的華山松林在春風中嘩嘩作響。
“枸杞2020年挂果,華山松10年後進入收穫期。”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介紹,坎子山村海拔1800多米,省內大多數選種的樹種在當地都不太適應。十堰林科所考察後,建議該村選種華山松和枸杞作為林特産業發展。
2018年,該村栽下5000畝華山松。“每畝松子能賣大幾千元。”魏登殿説,華山松能綠化荒山,又能掙錢,“就是村裏的綠色銀行。”
在十堰,這樣的“綠色銀行”隨處可見。近年來,該市山上植樹、路邊栽花、林下種藥,發展核桃、油橄欖、油牡丹、速生楊等各類林特産業。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制定了産業方向,房縣種植核桃51萬畝,成為湖北省唯一的“中國核桃之鄉”;竹溪縣種植漆樹10萬多畝,並在林下套種魔芋、蓖麻等經濟作物;鄖陽區在穩定木瓜産業的同時,發展油橄欖近3萬畝。
2018年,十堰全市林業經濟規模達400萬畝,綜合産值近200億元,五成貧困戶通過林特産業增收,打造了竹山肚倍、鄖陽木瓜、漢江櫻桃等10余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天河情”“武當紅”“兆健”等10多個産品商標被授予湖北省名牌産品。
生態旅遊助脫貧
“不僅要綠,還要美。”十堰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該市啟動重點區域林相改造工程,要求重點道路、景區兩側山體實現“四季見綠、四季有花”,增綠、添彩同步進行。
鄖西縣天河,從縣城到漢江交匯處有20多公里。以往,它就像一道“天塹”把兩岸分開,沿途河溝縱橫,交通不便。
2015年,鄖西縣按照“山、水、林、田、路”系統治理思路,整治兩岸河灘106萬平方米,綠化喬灌4000多畝,修建生態濕地20余處,在24公里休閒綠道兩側建成四季常青、有花有果的生態示範帶。如今,天河兩岸成了4A景區,一年四季遊人如織,帶動30多個村莊靠旅遊和林果産業增收。
“美麗真能當飯吃。”説這話的,是竹山縣文峰鄉太和村村民謝倫華。
太和村地處竹山、房縣交界,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該縣致富帶頭人黃治虎來到村裏,流轉山林3500畝,種植臘梅、櫻花、桃樹等苗木花卉,把梅華谷打造成綿延十里、四季有花、綠意盎然的生態景區。
景區建起來,遊人多起來,謝倫華開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10多萬元。如今,太和村成立了農家樂合作社、花卉苗木合作社,61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0多元,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
村莊綠了,家園美了。2018年,十堰市竹山縣榮獲“湖北省森林城市”,新增3個“湖北省森林城鎮”,98個村榮獲“湖北省綠色鄉村”。(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通訊員 袁曉秋 姬廷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