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校千余大學生“穿越”同上一堂課
原標題:老師先講理論知識 實景直播連線企業 兩校千余大學生“穿越”同上一堂課
4月24日下午,一堂以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高品質發展的實景交互課程,在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同時開講,讓處在不同空間的千余名大學生共享知識盛宴。
工科課程有了“思政味”
“認識武漢”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綠色中國”課程和華中科技大學“大國重器”課程,將思政課與專業課進行融合,圍繞“綠色理念引領高品質發展”“科技助推産業發展”做了解讀。
“不要陶醉於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愷從曾經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出發,向同學們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她強調:“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華中農業大學水産學院的教授張學振則從專業的角度,圍繞水産業綠色發展的案例進行分析,向大家展示了桑基魚塘、雙水雙綠、集裝箱養魚、魚菜共生、跑道養魚等現代化漁業模式。他表示,未來漁業發展應該以創新為驅動力助推水産品加工和名特優品種養殖,滿足老百姓“吃好魚”的需求。
與此同時,華中科技大學的課堂上,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鄭傳勝教授深入淺出,強調了科學技術之於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介入治療惡性腫瘤有效率為68%-93.4%,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存活率,當下介入治療已經成為和內、外科治療並列的第三大臨床治療手段。”他表示,如果沒有高科技的發展,那麼我們永遠只有300年前的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方法。
交互直播連線校友企業,讓課堂“活”起來
理論課程講解結束後,隨後通過技術直播連線光谷生物城的兩所高校校友企業,進行實踐課堂教學。15名華科大學子和15名華農學子一起參觀了康聖環球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觀看了上成生物的食品安全檢測過程。這是“認識武漢”系列課程首次實現跨校互動連線,並通過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實現了課程形式的突破和創新。
跨校互動問答豐富了學生的課堂互動體驗。“環境污染會影響人們的疾病發病率,這種説法可不可信?”華中農業大學的學生在課堂上向華中科技大學的教授發問,得到了螢幕另一邊教授的傾情解答,他用詳實的數據論證,並呼籲大學生研究農業科學技術,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在華農分會場聆聽了這節生動有趣的實景交互課後,水産1702班的李美彤激動地説:“這次課程的內容和我本專業的相關性很高,尤其是張學振教授的報告,為我們水産專業指明瞭未來發展的方向。”她表示在課堂上了解了漁業綠色發展的要求與對策,只有創新才能驅動持續發展。
“課程為我們從整體上思考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開了一扇美麗的天窗。”華中科技大學生物信息專業的趙非凡認為,“通過現場教學參觀,我對科技推動産業發展有了更深的體會,青年人應當擔起科技強國的時代重任。”(通訊員韓仁鋒 韓文靜 王鶴 鄒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