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陽新龍港:從“小莫斯科”到邊貿重鎮

2019-05-05 13:04:2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鄂東南邊陲,鄂贛交界處,群峰雄踞,地勢險要,陽新龍港鎮位於群山環抱中。

  龍港是革命老區、紅色蘇區,曾是湘鄂贛邊區21個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被譽為東方“小莫斯科”。

  這裡,曾為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提供兵源,30萬優秀兒女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曲熱血壯歌。

  如今,革命精神依舊在這裡傳承和發揚,一座美麗邊城正在崛起!

  “紅軍街”

  春日暖陽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隨遊客來到一條長800米、寬5米的小街。史載,清末民初,這裡有店舖300余家,有“小漢口”之稱。

  這就是紅軍街,原名龍港老街。1929年秋至1930年夏,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各縱隊先後進駐龍港,開闢鄂東南根據地。

  姑娘送戀人、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兒子、兒女送父親走上革命道路,老百姓唱著歌謠夾道歡迎紅軍,爭著要把雞蛋和新做的布鞋塞到戰士們手中……

  1931年,中共鄂東南特委遷到龍港,這裡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地中心的中心。

  中共鄂東南道委舊址、鄂東南電臺編講所舊址、少共鄂東南道委舊址……一座座舊址無聲地講述著過去。老街寧靜而莊嚴,踩著革命先烈曾走過的路,敬意油然而生。

  紅色歷史不能遺忘,紅色文物更需保護。龍港鎮人大專職副主席柯美勝説,這裡有16處國家級紅色文物保護單位、23家省級紅色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天然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其中,不少革命舊址很長一段時間曾是民居,鎮政府籌集資金,將9處革命舊址購買下來,修舊如舊。

  排水改造、強弱電入地、路面整修、房屋立面修復……龍港鎮政府投入近1800萬元,還原老街原貌。

  鎮委書記孔祥鵬説,每年接待遊客近10萬,鎮裏已規劃圍繞紅軍街打造紅色小鎮,要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龍港巨變

  站在上泉村水鼓泵山上遠眺,藍天白雲下,一座座山頭綠意盎然。今年69歲的陳緒國感慨萬千:“幾年後,這將是筆巨大的財富。”

  上泉村曾犧牲了49名革命烈士,陳緒國的爺爺也在戰鬥中犧牲。村裏有紅五軍、紅八軍留守處、後方醫院等舊址,132位紅軍戰士長眠於此。

  1975年,年僅25歲的陳緒國回村任支書。村子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生活清苦,上山砍柴賣是一大收入來源。“鎮上的柴棍被村裏包了,樹快砍光了,山都荒了。”“再窮也不能砍樹了,我們要發揚革命精神,開荒種樹。”次年春,他和村民在紅軍烈士墓前栽下132棵水杉。在他的號召下,全村勞力扛著鋤頭上山。沒錢買樹苗,自己育苗;生産任務重,見縫插針搶時間,“大年初三就上山開荒。”

  山上茅草、石頭遍地,開荒不易。種樹難,存活更難。“樹死了再栽,不信種不活。”

  今年63歲的陳緒富説,那時,每年都要挖斷好幾把鋤頭。4年下來,1500畝荒山種滿杉樹和松樹。為此,陽新縣召開萬人大會,號召全縣向他們學習。1990年,陳緒國再度回村任支書,再次造林3000畝。

  後來,陳緒國退休,但開荒植樹很快有了“繼任者”。2014年,在外經商的村民曾祥波回村承包16000畝荒山,5年時間,投資1000多萬元,開荒8000畝,種樹280萬株。

  青山作證,今昔巨變。如今的上泉村,滿山的水果、油茶和經濟林木。柯美勝説,龍港鎮20萬畝荒山,明年可全部復綠。

  龍港這塊紅土地上,一個個特色産業不斷崛起。全鎮“一村一品”特色基地10多萬畝,無公害、綠色農産品品牌10多個,村民的口袋子鼓起來。截至目前,5家銀行在龍港吸收的個人存款餘額逾17億元,創歷史新高。

  “已規劃四個田園綜合體和生態休閒旅遊項目,還有全省第二大水庫富水水庫,紅綠藍結合發展旅遊,讓老百姓的錢袋子更鼓!”孔祥鵬説。

  荒山變綠了,村民脫貧了,陳緒國説:“真想大聲告訴先烈們,龍港越來越美麗了!”

  電商“賣全國”

  龍港與通山縣、江西武寧縣、瑞昌市接壤,與11個鄉鎮毗鄰,是鄂東南邊貿重鎮。

  106國道橫穿,在鎮中心形成長3公里的龍港街,兩側店舖林立,是龍港的商貿中心。

  龍港人有趕早集的習慣。上午7時許,路上車水馬龍,人流不斷。“貨車多,以前經常堵。”柯美勝説,近幾年多次整治,情況大為好轉。但還不夠!為徹底改善交通,2016年,龍港投資6500萬元建繞城公路,2019年10月將通車。同時,還投資3000萬元修建公路直達高速公路入口。孔祥鵬説:“通車後,過往車輛改道,龍港街將變成旅遊街、商貿街、步行街。”

  沿著龍港街,記者來到鄂贛龍港邊貿市場。市場建於上世紀90年代,佔地1.4萬平方米,是鄂贛16個鄉鎮的商品集散地。

  金霞毛線海綿編織店在邊貿市場入口處,店主肖金霞在此開店9年。她説,受電商衝擊,門店生意大不如前,現在正向電商轉型,自家貨物有三成通過電商銷售。

  邊貿市場日漸蕭條,入駐商家從過去200多家減少到50多家。為應對變局,2017年,龍港引進鄂贛電商物流園、日晟道家電商平臺項目,線上線下並行,打造現代商貿物流,于2018年9月正式開業運營。

  總經理馬良説,貨物由廠家直供,比市場價低二到三成,一村一家實體店;大廣、杭瑞高速經過龍港,村道已全部硬化,100公里範圍內,顧客上午下單下午收貨。

  物流園的建立吸引一大批商家入駐。鼎信達商貿有限公司在龍港街經營燈具7年,原先店面僅40余平方米。負責人柯橋紅説,在這兒開店,成本更低,銷售範圍更廣,物流更快,正準備把店面擴大到400平方米。

  在黃橋村,村民嚴秋萍開了家實體店賣日用百貨。“村民買東西不用出村。”她告訴記者,店面設計、裝修、貨物配送都由物流園負責;大件商品在店裏的電腦上看樣品,下單後直接送貨上門。

  目前,物流園已在周邊鄉鎮布點80多個,銷售額1000余萬元,近半銷到龍港以外。“2019年6月,實體店要達到200家,其中通山、江西武寧、瑞昌的實體店要達到80多家。”馬良正在籌備建設冷庫,收購村民的土特産後,用物流平臺賣到全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志剛 通訊員 蔡克智 趙波 尹合樹)

  【蹲點手記】

  擼起袖子再出發

  □趙志剛

  有人説,龍港人一直在奮鬥。蹲點調研幾日,對此感受深刻。眼前這座正在崛起的美麗邊城,不正是一部壯美的奮鬥史嗎?

  新的時代,新的機遇,新的使命,龍港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滿懷豪情再出發。發展特色産業,脫貧致富奔小康;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重塑邊貿重鎮……創業正當時,龍港幹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書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記者的感佩油然而生:革命老區的創業激情與奮鬥精神,正在這裡散葉、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