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3億元治理潘集湖
圖為:自然之美重回潘集湖。
4月22日,荊門沙洋潘集湖濕地公園建成湖北省荷花科研基地,新引進國慶紅、粉松球等300余種蓮花。
鳥瞰潘集湖,陽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蛙鳴、鳥叫如同協奏曲。很難想像,曾經這裡豬圈雞舍遍佈,污水橫流,水體污染嚴重,當地人連灌溉都不願用。
重塑自然之美
2010年以前,潘集湖到處是投肥養魚、養鴨,夏天,隔幾十米都能聞到臭味。“我們那時稱這裡是‘死水’。”曾集鎮肖院村村民陳懷禮説,靠湖的住戶一年四季不敢開窗。
潘集水庫1974年興建,是荊山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的重要濕地。2010年,沙洋縣決定,建好潘集湖,重塑自然之美。2011年,《湖北潘集湖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出臺。9年來,沙洋投資3億元全面保護、有效恢復潘集湖濕地資源,先後生態移民15家農戶,拆除魚塘圍堰、攔汊養殖堤壩63處,恢復水域400多畝,退漁退耕還濕1255.5畝。“這裡曾是一家養豬場,現在是觀景臺。”陪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潘集湖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王小艷一路彎腰撿拾樹枝、拔雜草。60歲的孫店村村民范詩彪以前是2800畝漁場場長,現在變成民間湖長,每天帶人巡查10公里岸線,清除水面垃圾、制止遊人垂釣。“由投肥養魚,到種蘆葦,養睡蓮,每天很充實。”范詩彪笑著説。
為凈化水質,潘集湖公園種植大量芡實、茭白等水生蔬菜,沿湖建設蘆葦、菖蒲、荷花等挺水植物帶,園區水岸綠化率達到78.06%。經過幾年治理,潘集湖水質由Ⅳ類變成國家Ⅲ類水質標準。目前,潘集湖公園總面積達539.93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70.96公頃,濕地率高達87.2%。2017年12月,潘集湖躋身國家級濕地公園。
打造蓮花基地
雪白的“一丈青”、帶彩的“落霞映雪”、嬌艷欲滴的“緋雲千葉”、姿態高雅的“赤子”……在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在建設全國水生蔬菜種質資源社會開放園、華中荸薺脫毒苗生産繁育産業園,打造湖北省蓮花展示中心。“魚躍荷香,群鳥齊聚,讓自然之美,重回這片濕地。”沙洋縣縣長劉克雄説。
2018年,沙洋縣引進湖北省水生蔬菜科學研究所,在潘集湖開展産學研合作共建。“潘集湖在原有睡蓮和紅白粉三色荷花基礎上,新引進國慶紅、粉松球、赤子、小醉仙、案頭紅等300余種蓮花,2019年夏季可向遊人開放。”水生蔬菜首席專家柯衛東説。“這裡是丘陵地帶,是候鳥遷徙的一個重要通道。”王小艷説,在潘集湖,遊人可與小天鵝、八哥、蒼鷺等不期而遇,看見成群白鷺與耕牛共處。2018年12月監測顯示,潘集湖濕地公園範圍野生鳥類達103種,比2011年增加小天鵝、普通秧雞、紅腳苦惡鳥、灰頭麥雞、綠翅短腳鵯5種鳥類。
享受生態紅利
悠悠潘集湖水,滋潤兩岸百里田疇。“種植蓮藕,畝産可達1萬斤,能凈化水質,還有純收入6000元。”肖院村村民毛紅兵對記者説,他每年除了種蓮藕,還種植荸薺、芡實、茭白等水生蔬菜。
潘集湖濕地公園周邊4個鄉鎮20萬畝稻田,劃定為優質稻化肥農藥“雙減”生産示範區,推廣有機肥、配方施肥,科學處方用藥、頻振燈殺蟲,實現化肥農藥減量施用。“油菜、早稻、再生稻,一畝田純收入過2000元。好水産好米,有機再生稻超市賣到12元一斤。”毛李鎮種植大戶方述清説。
鄰近的孫店、太山、龔廟村享受到濕地公園帶來的生態紅利,發展水生蔬菜、特色林業,深度開發田園採摘,將休閒體驗、文旅産業、致富田園融為一體。
目前,潘集湖與沙洋勁松園、紫薇園、張池農耕文化産業園、雷都櫻花園等“一線串珠”,已成為生態旅遊品牌。(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全凡華 陳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