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隨縣洪山鎮:“戰略要地”續寫新篇

2019-05-13 18:37:0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隨縣洪山鎮,背依大別山,扼守隨棗走廊,自古為經略中原的戰略要地。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江漢軍區黨委、軍區司令部、江漢行署均駐洪山鎮。炮火硝煙中,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班底孕育而生,軍區創辦的《江漢日報》後來成長為《湖北日報》。

  上世紀60年代,省委、省政府備戰備荒,在洪山鎮修建戰備基地。時任省長張體學在這裡駐點工作,與洪山人民結下深厚情誼,被稱為“布衣省長”。

  經過70年建設發展,洪山鎮已成為閃耀在鄂豫交界的旅遊名鎮、經濟重鎮。

  遍地“紅色”遍地景

  2019年“五一”假期,位於隨縣洪山鎮的西遊記公園遊客爆棚。公園裏的江漢軍區博物館、戰備基地、張體學紀念館等紅色景點,參觀者絡繹不絕。

  36歲的講解員趙忠富,為一批批客人講述當年的風雲歲月。他深情地説:“這裡的故事太精彩,我希望更多人了解,並從中受到啟迪。”

  史料顯示,江漢軍區最早成立於1945年,是中原軍區主力之一,1947年加入劉鄧大軍序列,組建新的江漢軍區。在隨後的1年零5個月裏,殲敵4.6萬餘人,解放隨縣、京山、鐘祥等16座縣城,拉開解放湖北全境的序幕。1949年6月,江漢軍區奉命組建湖北軍區,地方機構隨之組建湖北省委、省政府,其新聞機構《江漢日報》也組建為《湖北日報》。“現在的西遊記公園,就是以革命遺址為基礎建起來的。”趙忠富是本地人,小時候經常來這裡玩,日久生情。10年前,他毅然辭去上海的工作,回來當講解員。2014年,景區擴建到3900畝,將戰備基地的20多棟青磚瓦房改造出196間客房,深受遊客青睞。“近幾年,景區‘紅色’文化疊加西遊文化,客流量大幅增長。這裡還是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經常前來舉行入隊、入團宣誓活動,不少老幹部來這裡緬懷崢嶸歲月,人氣很旺。”景區副總經理李超説。“多年來,我們堅持挖掘紅色資源,傳承革命精神,發展全域旅遊。”洪山鎮黨委書記蘇俊介紹,自從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江漢軍區黨、政、軍首腦機關為核心,留下軍械廠、被服廠、印刷廠等革命遺址50多處。硝煙散盡,精神永存,這些珍貴遺址得以保留修繕,成為全鎮旅遊開發的寶貴財富。

  親民愛民代代傳

  5月的洪山鎮涼亭河村,風光秀美。村前的安全河悠悠流淌,兩旁的行道樹高大青翠。

  上世紀60年代,老省長張體學曾在此駐點,帶領群眾修水利、搞建設,當地群眾至今唸唸不忘。“張省長謙虛、和藹、節儉,處處為老百姓著想。”今年73歲的涼亭河村原支書肖長福回憶,1965年9月駐村時,張體學就住在一間狹小的土坯房裏,晚上經常召集大家開會,商量治水、種茶、養魚的事。

  肖長福清楚地記得,張省長來後不久,幹了三件大事。一是改造油坊,老油坊全靠人力、效率低,張體學從外地買來機械設備,修訂油坊管理制度,産量翻倍、出油率提升三至五成。二是修築河堤,整整一個冬天,清砂、放炮、打石,修築河堤5公里,改造出400畝良田。三是興建水庫,張體學動員上萬名群眾,建起庫容1.26億立方米的琵琶湖水庫,從此消除水患,福澤一方數十年。

  涼亭河村至今流傳著不少張省長親民愛民的故事。彭大媽患眼疾多年,張體學得知她雙眼還有光感,便請醫療隊為她做了白內障切除手術,讓她重見光明,“省長帶的醫生連盲人都能治好”被傳為佳話。

  在張體學的辦公室兼宿舍,有這樣一條醒目的標語:“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駐村期間,他帶領工作隊,抓革命、促生産,並在全縣推廣,為隨縣的農業、水利、交通、林業、工業等描繪了藍圖、奠定了基礎。

  如今,涼亭河村帶頭人的接力棒傳到村支書張尊東手裏。“老支書幹了幾十年,帶領村民奔出窮窩子。我現在的目標,就是帶領大家奔小康。”張尊東説,全村原有82戶貧困戶,如今剩下25戶。目前,村里正在盤活集體資産,組織村民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力保年內全部脫貧。

  接續奮鬥再出發

  開門見山,推窗見湖,鳥語花香,沁人心脾。2019年“五一”,洪山鎮琵琶湖畔,一處名為“山裏”的特色民宿在網上爆紅。

  民宿的主人劉宇,今年30歲。大學畢業後,曾遠赴新西蘭打工,後在珠海一家農場工作,2017年回鄉創業,租下這處當年的知青宿舍和附近的茶園,自己動手設計改造成個性化民宿,每逢節假日一房難求。“趕上好時代,不忘先輩苦。”劉宇説,“當年爺爺在這裡修水庫、開荒地,父親在湖對岸種茶制茶30多年,為今天的好日子打下了基礎。”為牢記長輩們的奮鬥歷程,他特意尋來當年築壩夯土的兩塊大石頭,置於民宿門前的花叢間。

  在溫泉村白家灣,一個規模更大的民宿改造項目接近尾聲。“我們5戶聯合,改舊房、建民宿。”52歲的村民庹啟敏説,項目建設由村裏出資60萬元,個人股東注資50萬元,農戶每家投資5萬元,多方聯合成立旅遊開發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白家灣的試點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將分步實施,對全村街道、房屋統一包裝,打造‘慢養小鎮’,讓村民都能吃上‘旅遊飯’、過上好日子。”村支書曾慶海説。

  奮鬥,改變命運;創造,續寫新篇。

  在臨近溫泉村的寺山居委會,57歲的二月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今月,正在為傳承華夏葛文化而忙碌。在這家有著150多年曆史的老字號葛粉製作企業,除了生産車間,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葛文化博覽館。“從1862年開始,葛粉製作技藝就在趙家傳承下來,如今傳至第五代,成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趙今月介紹。

  30多年來,趙今月堅持不懈發展葛産業、傳承葛文化,不僅帶動1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還牽頭制定了全省葛粉行業標準。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兒子在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及回國工作後,一直主攻葛根産品精深加工與研發,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開發出10多款新産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良英 通訊員 江開軍)

  蹲點手記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趙良英

  隨縣洪山鎮,昔日的紅色熱土,而今的幸福家園。

  革命戰爭年代,軍民團結一心,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浴血奮戰;

  改革開放時期,人們奮發圖強,為了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行走在這片熱土,“奮鬥”二字不時浮現在記者的腦海中:張體學紀念館裏,老省長當年與百姓一起建設家園的身影猶在眼前;二月風公司,趙今月幾十年如一日的孜孜追求令人感佩;琵琶湖邊的“山裏”民宿,年輕人劉宇的創業熱情感染著每一位到訪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新長征路上,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