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留守兒童群舞演繹《擊壤歌》
圖為:《擊壤歌》演出現場。
圖為:下臺後,孩子們哭了。(視界網遊敏攝)
5月21日下午,上海市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劇場,由來自湖北鄉村留守兒童演繹的群舞《擊壤歌》,讓人仿佛置身於江漢平原的田間地頭,自然淳樸的藝術氛圍感染了台下觀眾。
少兒群舞《擊壤歌》是湖北省唯一一件入圍群星獎決賽的舞蹈類作品,也是全國21個舞蹈類入圍作品中唯一的兒童舞蹈。節目的構思由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推演凝練而來,以古時瓴缶之樂、擊壤而歌為靈感進行創作,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通過舞蹈,孩子們時而將觀眾們帶入古樸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鄉村生活場景;時而呈現給觀眾“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耕習俗;時而演繹“擊壤而歌、嘻水而洢”的童趣生活;時而將觀眾帶入到“擊壤而歌、笑顏而溢”的歡快場景。通過朗朗上口的荊州地方童謠旋律和歡快的嬉戲動作,孩子們的童心、童真、童趣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5月16日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八屆群星獎決賽之後,5月18日至21日《擊壤歌》深入上海社區、文化館、劇院等連演4場,獲得上海市民廣泛歡迎。雖然演出一場接著一場,但孩子們每一次演出都拿出決賽時的態度,她們都用最高水準要求自己。在每場演出開場前,老師都帶著孩子們在後臺反復練習,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據悉,《擊壤歌》是由荊州市江陵縣鄉村一群留守兒童演繹,是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扶貧點的文化扶貧成果。在參演第十八屆群星獎決賽時,孩子們跳完《擊壤歌》,一下臺就哭成一片。這支平均年齡最小的群星獎參賽隊伍,由23個6歲—10歲的孩子組成,對生活在偏遠山村的他們來説,站上全國“群星獎”決賽舞臺,這是夢想終於成為了現實。據帶隊老師介紹,這些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不曾因為條件艱苦而消退。2018年寒假,江陵縣下了一場大雪,孩子們依舊一天不落地到學校排練,只有大年三十到初三休息了4天,“從完全沒有基礎,到站上這麼大的舞臺,孩子們在1年多的排練中積攢的汗水,化成了激動的淚水。”(湖北日報記者別鳴、通訊員邢君成、李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