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三江港新區多式聯運蓄勢待發
圖為:建設中的三江港新區碼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初夏的鄂州市華容區三江港,一片繁忙。在湖北省交投綜合碼頭一期工程現場,技術工人正安裝供電設備,為年內開港試運行作最後衝刺。
三江港作為武漢新港長江南岸的重要港區,可建5000噸級泊位112個,為國家一級航道。此前數年,三江港新區全面推進“興水港”、“建鐵港”和“拉路網”,兩年後,將與鄂州專業貨運機場實現對接,一個現代化多式聯運的大型深水港口正悄然成型。
打通物流體系關鍵節點
三江港區域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一期工程是三江港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通用泊位區、鋼鐵及礦石泊位區、集裝箱泊位區、石化泊位區、雜貨泊位區和散貨泊位區六大功能區組成。
這項工程由省交投集團投資建設,將新建5000噸級泊位8個,其中件雜泊位和多用途泊位各4個,年設計吞吐量為630萬噸(含集裝箱20萬標箱,每標箱40噸),並建設相應的堆場、道路、倉庫等生産、輔助生産建築,配備相應的裝卸、運輸機械設備和供水、供電、環保等設施。
與之同步,鄂州北貨運站及三江港公鐵物流基地也在加快建設中。“建成後,火車直達港區,貨物上下船都不需轉運,這一優勢在長江沿線港口很少。”三江港行政審批局負責人廖世松説。
三江港鐵路物流基地選址粑鋪村,佔地面積1690畝,將新建鐵路聯運物流倉儲區、大宗物資商貿區及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目前,貨運站和基地鐵支線建設已完成,開始與武鄂石、武鄂岡城際鐵路及武九鐵路等聯調聯運。
正加快建設的臨江大道、疏港道路,將與境內316國道以及武黃、武鄂、鄂黃等高速公路聯接。鄂州市交通局總工程師董進行表示,整個工程建設計劃引進中國中車“多式聯運智慧空軌集疏運系統”,以立體交通思維構建並打通未來物流體系關鍵節點,實現各種集運載單元互聯,完成鐵路、水運、公路及航空的有機銜接。
拉動效應惠及區域和産業
繼湖北省政府3月批復,湖北省發改委4月公佈方案後,“鄂州臨空經濟區”步入實質性建設階段,三江港新區被列入託管之列。
三江港新區距離武漢陽邏港、花山港及鄂州機場均30公里左右,到東湖高新保稅區也僅4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鄂州臨空經濟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表示,吳楚大道一旦建成通車,東湖高新區的企業貨物走三江港,可比傳統路線縮短15公里,而且可省下高速公路、長江大橋的費用。
1月10日,1750噸由澳大利亞進口的鐵礦石,從停靠在三江港岸邊的貨輪轉運至火車,先後經鄂州北站、鄂州西站後,抵達鄂鋼廠區。自今年初始發以來,三江港-鄂鋼“鐵水聯運”班列已實現每天3班目標。鄂鋼總經理賴曉敏説,目前鐵路上料系統實現滿負荷生産,設備運行日趨穩定,日裝卸量達6000噸,3個月累計轉運27.7萬噸鐵礦石,相當於5656輛公路貨車的裝載量。
據介紹,運行初期,這條鐵水聯運線路主要承擔鄂鋼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運輸,以及所需鋼材經長江的鐵水聯運任務,年運量400萬噸,後期將進一步開發集裝箱、成件貨物、笨重貨物、冷鏈運輸等多式聯運。
隨著多式聯運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快速推進,到2020年,三江港新區將跨入“高鐵時代”、並融入“海洋時代”。三江港新區負責人表示,未來新區還將對接航空樞紐,“水港”與“空港”互動協調發展,成為進口産品目的地、大宗商品集散地、出口産品通關地、大型裝備生産地和綠色生態宜居地。
高品質運營仍面臨挑戰
2018年11月20日,鄂州三江港區國際物流鐵水公空一體化入選國家級示範工程。同年12月,國務院關於同意武漢港口岸擴大開放的批復,將三江港列入其中。
機遇擺在面前,挑戰也不容回避。省交投在三江港新區規劃中提到:“減少同質競爭,提高資源利用率。”目前,港區仍存在國有與民營並存、企業自備碼頭與社會公用碼頭並存、直立高樁式碼頭與浮躉式碼頭並存的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三江港新區現有貨物吞吐量約1500萬噸,以散貨和件雜為主,出口主要是鋼材、管裝和化肥等,進口則是鐵礦石、砂石等;現有14個直立高樁式泊位、12個浮躉式碼頭泊位,分別屬於省交投、鄂鋼、市水務集團等國企和三和、超凡等民企。目前,新區正在建吞吐量達650萬噸的件雜貨碼頭,以及30萬標箱的集裝箱碼頭,建設週期2至3年,投資15.5億元。
在三江港綜合碼頭有關負責人看來,三種模式並存易造成不公平競爭,給高標準碼頭帶來運營成本壓力。如不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對浮躉式碼頭提檔升級,勢必對整個港區實現高品質運營帶來一定阻力。
同時,他也期待三江港借鑒其他省市做法,對集裝箱運輸車輛進出高速公路時,實行單向收費優惠,以吸引本土和外地貨源。
此外,新區多家企業負責人建議當地政府結合物流行業特點,儘快制定有針對性的招商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與新區開展碼頭、場站合作經營,形成長期穩定的物流貨源,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壯大本地物流企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通訊員 楊燕婷 汪紅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