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協調發展
原標題:以湖建城 依水為園 依山帶水示範振興鄉村蔡甸 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協調發展
白鷺在蔡甸沉湖國際重要濕地翱翔 劉富華 攝
什湖生態文明公園是生態城的“綠心”。最終批復的生態城總體規劃方案中明確:生態城規劃空間結構為“一軸、一心、多廊、多組團”。“一軸”即新天大道空間拓展軸,“一心”即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高標準規劃設計什湖生態文明公園,是生態城整體設計的關鍵。
長江、漢江夾境而過,蔡甸區1100平方公里的版圖面積中,擁有九真山和嵩陽山兩大國家級森林公園、國際級重要沉湖濕地和國家級濕地後官湖,以及28個重點湖泊和近百座山體,構成了大武漢近郊最優質的生態空間。
山水眷蔡甸,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的湖泊,是蔡甸的核心競爭力。
以湖建城,以什湖為核心,打造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依水為園,以什湖、後官湖、桐湖和索子長河等,打造大型主題公園;以依山帶水間的美麗鄉村建設,打造18公里鄉村振興示範帶。
蔡甸的生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為了經濟發展,蔡甸曾在上世紀60年代炸山採石,並於80年代後期廢棄。2003年,全區開始對廢礦山進行綜合治理,填平挖掘礦坑,並由此不佔一分耕地,建起上千畝工業基地。
數據顯示,蔡甸將220余座山體全部納入保護,採石企業關閉300多家,從廢棄礦山“摳”出建設用地2000多畝。另外,整治復綠亂石崗1000多畝。
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水之隔的硃山,緊鄰318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區位優越,但因此地曾採石近20年,大片山體岩石裸露。“風吹石頭走,下雨泥石流”,與周邊林木茂密的群山形成強烈反差,多少商家乘興而來嘆息離去。蔡甸啟動硃山治理工程,進行山體復綠,發展休閒旅遊産業,富了一方村民。
嘗到生態發展甜頭的蔡甸,從此堅定了綠色發展的決心。
2014年,蔡甸迎來了生態化發展新機遇。3月26日,中法兩國元首共同見證在巴黎簽署《關於在武漢市建設中法生態城的合作意向書》,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正式落戶蔡甸。
39平方公里的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將打造成“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範之城、産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使其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範。
根據總體規劃,中法生態城形成“一山一水”及3個融合的總體生態格局,“一山”即指馬鞍山,“一水”即什湖,二者之間通過多條生態廊道連接成為生態網絡。3個融合指中法文化的融合、城市與鄉村融合、人與自然的融合。
國家住建部印發關於國家部委支持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建設9條政策;生態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編制完成22項專項規劃、35.8平方公里整體城市設計和啟動區詳細城市設計。
2019年,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將大規模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治理,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00億元。
科技助力,生態築城。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正在利用世界先進水生態治理技術,加快完成什湖生態治理工程和高羅河生態廊道整治工程,實現什湖與漢江、後官湖的水系連通和後官湖綠道與什湖綠道的連接。
生態示範城管委會以核心啟動區升級版為目標,緊盯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大力開展産業鏈招商、精準招商,積極引進人工智能、教育培訓、科技研發等綠色低碳産業項目。全力推進中建·中法之星建設;啟動中法之星地標建築群、文化科技産業中心及國際生態社區等項目建設。確保中法企業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實質性開工。啟動國家級電商示範基地創建。
目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生態城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不斷加快,什湖生態治理前期工作進展順利,高羅河生態廊道整治工程開工實施。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展示區主體工程完成。新城路、和黃西路、五賢東路建成通車,新天北路、和黃東路等一批骨幹道路抓緊實施。
縱觀蔡甸地理特徵,是六分水三分山一分田。近年來,蔡甸還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做足水文章,利用濕地打造大型主題公園。
中法生態示範城核心範圍的什湖,打造生態文明公園;以110公里環後官湖郊野綠道,打造後官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利用省級濕地桐湖,與省農墾局共建桐湖國家現代農業公園;利用索子長河和九真山打造主題式公園;讓沉湖國際重要濕地及周邊的消泗鄉3萬畝油菜花海,成為人們親自然的好去處。
在蔡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引領,使二者之間形成了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撰文:朱波 鄔登運 孫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