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神農架“免費”不浪費
圖為:神農架陽日鎮鄉村一隅。(視界網嚴汝彬攝)
5月的神農架,雲開雨霽之後,大山開始萌動。
沿著209國道粉青河蜿蜒行駛,河邊的錢家灣村白墻黛瓦民居旁,200多棵青脆李迎風挺立,枝葉鮮嫩。這些去年4月栽下的苗,現在已長成一片林。
天上看不到林間空地,路上看不到山間“傷疤”。去年以來,神農架林區實施“三綠工程”,通過覆綠、增綠、改綠,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全域綠化。
工程實施一年多,成效如何?怎樣提高苗木成活率,避免植“數”造“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綁成利益共同體
錢家灣村的200多棵青脆李幾乎覆蓋了房前屋後空地,站在山頭向下望,村子就像掩映在李樹林間的山水畫。
“樹苗是神農架金豐收公司免費給的,我只負責管護,李子成熟後,他們負責賣。”陽日鎮錢家灣村4組村民王元海説,他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3月和金豐收公司簽協議種了5畝李樹,今年他又在河邊的7畝薄田種了300余棵。
在陽日鎮古水村,記者發現一棵棵青脆李樹下,艾草長得茂盛。該村4組46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黃世兵説,端午節前一週是採摘艾草的最佳時機,今年他在兩畝艾草地裏種了80余棵青脆李樹,全部成活。“艾草加上脆李,一畝地最低收益也能達到4000元。”黃世兵説,他家右面山坡下還有2.4畝地,種了110余棵冬棗樹,樹苗是林區政府免費發的,也都已挂果。
“現在植樹護林的積極性和成活率,在過去簡直難以想像。”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陽日站站長潘紅艷説,過去有少數農戶不根據自身實際,跟風要苗木,由於樹種選擇、植樹方法不當等原因,造成苗木成活率低。更有甚者,領到了苗木卻“假”植,無“種”生“有”,沒“植”説“栽”,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不説,還造成了“生態浪費”。
“有段時間我們為激發植樹造林積極性,農戶可免費領取苗木種植,苗木成活,收益歸農民所有,但這也引發了一些問題。”陽日鎮黨委書記唐彬説,“免費得來的東西,有些農戶不珍惜,只種不‘養’、只植不‘護’,重‘植’輕‘管’等問題就暴露出來,苗木春天種,夏天黃,秋天死,冬天進灶膛的現象時有發生。”“現在,農戶提供閒置土地入股,進行日常管護,公司提供種苗、技術並負責銷售,村兩委負責協調監督,青脆李産生收益後,公司和農戶按照1:1比例分紅,村委會以不低於本村總收益5%的比例提成,由公司結算,大家形成利益共同體。”金豐收公司負責人説,青脆李在神農架栽植歷史悠久,神農架實行“三綠工程”後,他瞄準商機,在陽日鎮推行“公司+村委會+農戶”合作模式,大力發展青脆李種植。截至目前,公司共給10個村發放了青脆李種苗8.1萬餘株,種植面積達1600余畝。
有獎有罰嚴格把關
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造林老地方。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潘紅艷認為,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對於免費發放的苗木,要在品質、數量和品種上嚴格把關。“對於外來苗木,一定要有生産經營許可證、苗木檢疫證、標簽等‘兩證一簽’,由林站驗收後發放苗木品質檢驗單,苗木才能下地。這可以防止外來樹種破壞本地生態。”潘紅艷説,樹種選擇要充分徵求本土專家及群眾意見,考慮百姓切身利益和鄉鎮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因地制宜推廣景觀、藥用、蜜源兼用型樹種。
三分栽,七分管。栽樹容易,更難的是數十年如一日養育林木成材。潘紅艷説:“第一年種植的苗木未成活的話,政府會繼續免費發放苗木讓農戶補植,並暫停兌現農戶當年的公益林補助資金。若連續3年未達到合格率的,農戶則需自己掏錢購買苗木補植,直至栽活為止。”
神農架林區還出臺相應獎勵政策,對於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利用閒置土地進行退耕還林的,在享受退耕還林每畝補貼1200元的基礎上再獎勵200元,鼓勵貧困戶尤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用閒置土地植樹造林。去年,林區各鄉鎮、林場整合1000多萬元種苗資金補貼到各工程實施單位,大力開展生態修復、通道綠化。“神農架作為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域,綠色是我們最鮮明的底色。目前,林區植樹造林累計30多萬株,全區林地面積增加至31.2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至259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已經高達91.1%。”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局長王興林表示,林區將按照“一段一景”“一村一品”建設模式,繼續鞏固植樹效果,將林區因修路、開礦、採石等破壞的山體全面綠化,確保院院有綠色,戶戶能成蔭,家家果飄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翟興波通訊員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