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歸:非遺回歸生活 老傳統顯新生機
非遺項目傳承人正在表演 攝影 向紅梅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胡禮國 通訊員 向紅梅):古老的制茶技藝、質樸的竹編用具、精美的峽江木雕、別致的三閭刺繡工藝……端午佳節,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推出“非遺文化”大餐,進景區、進社區,讓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藝術瑰寶,見人見物見生活,在記憶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秭歸年小端午大”,自古以來秭歸人都要過3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讓長長的思念漂滿整個5月。挂艾葉、割菖蒲、包粽子、點雄黃、劃龍舟、扎香袋、回娘家……這些古老的風尚和習俗在秭歸沿襲千年,成為秭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最主要原因。
讓源自民間的非遺活起來,讓源自民間的非遺回到民間,這是秭歸非遺保護的最大願望。截至目前,秭歸已成功入選世界非遺名錄1個,國家級非遺名錄3個,省級非遺名錄6個,市級非遺名錄14個,縣級非遺名錄9大項43個;獲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13人,市級89人,縣級464人。
6月4日晚,華燈初上,橘頌社區文化廣場上,“屈原傳説故事會暨非遺文藝匯演”正在舉行。當晚,活動現場表演了《秭歸花鼓舞》《薅草鑼鼓》《楊林高腔》等6個非遺節目,社區群眾及慕名而來的遊客享受到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大餐。
社區舞臺廣場上正在展示的非遺項目 攝影 向紅梅
6月6日,秭歸濱湖、西楚、橘頌三個社區端午活動全面鋪開。“手工製作端午香包”“包粽子發粑粑”“嘗嘗我的端午菜”“龍獅巡遊”等活動將社區的居民聚集到一起,共品端午美食,共賞端午民俗,濃郁的節慶氛圍讓人感受到端午原鄉的獨特韻味。
“非遺的本質,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鄉村乃至一個社區的生活方式。它源於民間,也必將回歸民間。”秭歸縣文旅局局長商祥君説。秭歸非遺,回歸當地民眾生活,猶如老樹著新花,處處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