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魚苗孵化第一村的“三級跳”
圖為:幸福村航拍圖。(視界網 張青 攝)
6月初,到幸福村採訪,有兩個沒想到——
沒想到,這個偏于黃州區陶店鄉一隅的村莊這麼熱鬧,每天南來北往的貨車來回穿梭,上億尾魚苗從這裡遊向全國各地。
沒想到,這一個村魚苗産量佔全省20%,2018年孵化四大家魚、鱖魚、黃顙魚等魚苗170億尾,産值1100萬元,全村368戶農民3成以養魚為業,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
從上世紀60年代年産魚苗不足1億尾,到如今被譽為“湖北魚苗孵化第一村”,幸福村走過怎樣的發展之路?
第一跳:“飛地”養魚
舀魚苗、裝袋、充氧、封口、稱重、裝箱、搬進貨車……進入5月,幸福村黨支部書記、幸福魚苗合作社理事長周華平每天忙得腳不沾地,而且一直要忙到7月初。“一個月下來賣出魚苗100億多尾,每萬尾價格6元,收入大約600萬元。”
54年前,周華平的父親周連成,是幸福村第一批從事魚苗孵化的村民。“村子挨著800畝幸福水庫,有養魚傳統,但魚苗全靠外地購進,那時是計劃經濟,不好買。”周華平回憶説,村黨支部經過研究後大膽作出決定:在幸福水庫以下三個小組中挪出20畝水面,安排8名有水産養殖經驗的村民組成水産隊,從事魚苗人工繁育,農民出勤記工分,收入歸集體所有。當時,年孵化魚苗不足1億尾。
進入二十一世紀,看到每萬尾魚苗3元至4元的價格,部分農戶開始在自家承包的水面和稻田中改建水池,自己孵化魚苗,但小打小鬧總是形成不了規模。2008年,在黃州區水産局支持下,幸福村成立魚苗合作社,幾年時間逐步吸納121農戶入股,由原來一家一戶零星分散作業轉向集中連片孵化,村裏90%以上水田改為精養魚池,加上流轉周邊村水面,魚苗孵化水面穩定在4700畝,成為湖北最大的魚苗孵化基地。
第二跳:借智生産
在幸福村魚苗孵化基地,52個孵化車間整齊排列,每個車間擺放18口半人高的水缸,從幸福水庫引來的凈水緩緩注入缸內。“魚苗就是在水缸裏孵化出來的。”養殖戶楊小平介紹,親魚(即用來産卵的魚)産卵後,魚卵就投入孵化缸內,通過水流從缸底涌動,使其獲得充分的氧氣和能量,5天左右就會長成麥須大小的“魚花”,然後上市運往全國各地。
整個孵化過程,並非聽上去那麼簡單。楊小平舉例説,給水缸加水,要根據天氣的好壞、水中含氧量的高低、魚花浮沉的速度來控制流量;水溫必須控制在18度至28度之間,水質PH值7.5,不然容易産生綠藻,綠藻是魚苗的天敵;一個水缸裏,雌魚卵子和雄魚精子的搭配比例10:1,避免近親繁殖,這樣産量高易成活。“我們孵化出的魚苗,成活率高,長得快,不愁賣。”楊小平説,2008年起,幸福村魚苗繁育實現基地化、工廠化、規模化生産,整體上破解了孵化過程中的各類技術難題。此後,該村牽手中科院水産研究所培育出20多個淡水魚新品種,具有生長快、營養價值高、耐長途運輸等特點,魚苗畝産率也是直線上升——從最初的畝産500萬尾到現在的3000萬尾。
第三跳:網上賣魚
你見過母魚産卵嗎?4月底,幸福魚苗合作社將魚苗配種孵化全過程拍成視頻,不到一個月,在抖音上的播放量達到百萬,引來幾十名新客戶下單訂貨。
這段短視頻的創作者,是34歲的孫子臣。5年前,他辭去武漢的工作,回到老家幸福村幫父親孵化魚苗。“長期以來,我們賣魚苗都靠口碑相傳,由客戶介紹客戶,現在5G時代了,我們得跟上潮流。”孫子臣説,他回鄉後,在幸福魚苗合作社支持下,創辦“幸福漁農”電商平臺,在互聯網上賣魚苗——“沒見面,先打款,後發貨”。
河南商丘人孫勇,是孫子臣創辦電商後的第3位網上客戶,“這是我連續第5年來這裡買魚苗,2019年訂了8000萬尾。”孫勇説,此前交易都是“網來網去”,這次剛好有時間,實地觀摩一下,想學點技術回去。
“觸網”,使幸福村改變很多——合作社註冊了“幸福牌魚苗”商標,對農戶孵化繁育的魚苗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包裝、統一運輸、統一銷售,魚苗必須經過漁政部門檢疫合格後方可進出;魚苗銷售市場從中南地區佔主導,逐步擴大到四川、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山東等20多個省市區,網銷量佔比40%,魚苗運輸也由原來的車運、船運發展到現在的空運。
孫子臣説,村里正在實施一項新計劃——給運往全國各地的每個魚箱貼一張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諸如池塘號、裝箱時間等養殖、檢測、物流信息,遠方的人們對每一批魚的“身世”都瞭如指掌,全程可追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尹宏偉 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