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試水農村福利院託管
6月4日晚飯時間,應城市城北福音福利院餐廳,院長易少武掏出鑰匙,打開櫃子,拿出一瓶白酒,為81歲的老人季金伢倒上大半杯。老爹爹一臉堆笑:“倒滿、倒滿,倒酒哪能倒半杯咧?”“你要是再這樣,明天只能喝半杯!”易少武收起笑容,把酒放回櫃子,關門上鎖。自討沒趣的老爹爹咂了一口酒,拉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告狀”:“這裡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就是管得太嚴了。我年輕時,這樣的杯子,一口一杯……”
2017年10月以來,應城市引進福音養老樂園有限公司,逐步託管全市農村福利院,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了養老服務品質。
一塊吞不下、吐不出的燙山芋
談起農村福利院,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局局長賈旭東説,這是一塊吞不下、吐不出的燙山芋。
何出此言?
2017年8月,由應城市民政局撰寫的《全市農村福利院調研報告》顯示:工作人員待遇低、年齡大、文化程度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醫療、救護、消防、食品衛生等多方面存在安全隱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日常運轉所需的水電費、燃料費等均未納入財政預算。
對於這份《報告》,賈旭東是認可的——全市18個農村福利院,僅有2名院長年齡在50歲以下,超過60歲的院長9人;有的福利院院長、護理員、炊事員“一肩挑”;有的福利院靠擠佔“五保”供養經費維持運營。
問題多,作為主管部門的市低保局就該督查整改。賈旭東説,督查過,也發過整改意見書,可農村福利院缺人財物,確實沒法改。
能否關掉?他説:“18個農村福利院供養近600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義務人的老年人。福利院關了,這些老人怎麼辦?”
至此,應城市農村養老體系繫上了死結。“幸好,這些年農村福利院沒出問題,但日子過得提心吊膽。”賈旭東説。
一項“三個三”的破冰之舉
解開這個死結的人,名叫劉紅斌。
2017年6月,湖北省出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政策。4個月後,由劉紅斌創辦的應城市福音養老樂園有限公司登場。
當年10月,應城市以城北福利院和郎君鎮福利院作為試點,由福音公司全面託管運營。劉紅斌介紹,公司運營堅持“三個三”原則——三不變,即公益性質不變、國有權屬不變、服務宗旨不變;三提升,即服務功能提升、服務理念提升、服務品質提升;三機制,即健全公建民營機制、健全食品安全機制、健全應急管理機制。
一年多來,福音公司已與11所農村福利院達成託管運營協議,累計投入1800萬元對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與地方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文化教育、消防安全、應急處置等部門達成一致,為老人的生活提供保障。
在郎君福音福利院,供養對象邱木國長年赤腳,一年到頭不洗澡,身上一股酸腐味。福利院改造後,每層樓配有淋浴房,邱木國在護理人員幫助下,不打赤腳了,每天洗澡。
在城北福音福利院,84歲的劉芒香老人説:“吃喝拉撒都有護工伺候,比自己的伢都要強。”
在四里棚福音福利院,53歲的護工魯翠蘭正給一位老人喂水,她告訴記者:“每2小時喂一次水,每4小時喂一次飯,每天還要幫老人洗澡。”
一條不斷完善的探索之路
服務這麼好,賺到錢了嗎?劉紅斌不好意思地回答——虧了100多萬元。目前福利院的唯一收入是這些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2018年為740元/人,2019年提升至820元/人。
這種虧損會不會影響到服務品質?行業監管部門如何履職盡責?
應城市低保局介紹,託管運營協議明確了評估機制,福音公司每年向市低保局繳納10萬元保證金,市低保局按照《湖北省農村模範(合格)福利院標準》,對服務品質、食品安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等進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評估,考評結果與保證金掛鉤。
堵住後門,如何盈利?劉紅斌有打算——從短期來看,按照功能性將福利院劃分為特護院、特情院和普通院,根據功能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比如城北福音福利院為特護院,全市失能老人集中於此,配備的醫護人員數量最多、水準最高;他計劃3年內實現全市農村福利院的全託管,5年內創建福音品牌並逐步向社會開放,第7年實現盈利。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福利院醫護人員和老人的比例是1比7,1個護理員照顧7個老人;如果是失能人員,比例應提升至1比3。“比例達標,但身份有問題,至少有一半醫護人員無證上崗。”
劉紅斌介紹,醫護人員從業資格證由衛健部門頒發,只有考試通過的人員才會發證,門檻高;民政和人社部門組織上崗培訓,頒發培訓合格證,但衛健部門並不認可。“希望3個部門能結合農村福利院的實際情況,聯合製訂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讓醫護人員都能持證上崗。”他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劉振宇 劉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