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三醫聯動”破痼疾
6月19日,69歲的劉定和老人在襄陽市一醫院買了“復代文”等降壓藥品。“兩年前40元一盒,現在降到36元。”劉定和説,他和老伴一年吃下來,要省數百元。
2017年8月,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襄陽市在全域啟動“三醫聯動”改革。所謂“三醫(醫保、醫療、醫藥)聯動”,就是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推動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
改革成效如何?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襄陽市2018年公立醫院門診、住院病人次均醫藥費用分別為201.67元、7706.05元,比全省平均水準低16.42%、19.51%;藥佔比僅為25.26%。
硬招破除“以藥養醫”
“真刀真槍地動蛋糕,擠水分。”襄陽市衛健委副主任周義英介紹,2017年,該市在全省率先全面破除以藥養醫機制,將藥品帶量採購實施範圍擴大到全市二級及以上所有公立醫院,並覆蓋公立醫院90%以上的臨床用藥,每年為群眾減少藥費逾3億元。
同期,該市還在全省率先在市縣兩級公立醫院全面取消按進價加成15%銷售的政策,減少群眾看病吃藥的費用支出。“我們堅持把控制醫療費用增長作為重點任務,明確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增長幅度控制在10%以下,藥佔比控制在30%以下。”周義英説。“三醫聯動”改革實施後,襄陽醫保基金由後付制改成預付制。該市醫保基金對醫院結算方,將本年度的醫保籌資扣除異地結算資金、風險金等後,全部預付給醫院;年度清算時,合理結余部分全部留給醫院,合理超支部分由風險金分擔。“如此一來,醫院就有了控制費用增長的動力。”周義英介紹,該市還實施單病種收付費制度,闌尾炎、白內障等104個臨床路徑規範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按病種收費,全市參與臨床路徑管理出院的人數超過30%。
暢通“四級診療”
“遠程醫療真是好,方便還省錢!”説起網上看病的經歷,南漳縣肖堰鎮西流坪村87歲的村民陳德翠連聲誇讚。
2018年初,陳德翠在家中摔倒骨折。確診後,縣人民醫院專家遠程指導肖堰鎮衛生院為陳德翠做保守治療,兩個月後痊癒。與轉診到縣醫院相比,不算陪護生活費,患者僅醫療費就節省了萬餘元。
襄陽市衛健委黨組成員蘭斌介紹,目前該市以中心醫院、一醫院、中醫院等為龍頭,組建了五大醫療集團,全市三級公立醫院和縣級公立醫院參與組建了33個醫聯體,在縣市區由縣級醫院牽頭組建了20個縣域醫共體。
同時,全市建成1個全市遠程醫療服務平臺,2個市級遠程會診中心,2個縣級遠程會診中心,23個基層客戶端。相關醫院在聯合的基礎上,還組建了康復、口腔、中醫等5個專科聯盟,以“走下去”“請上來”的方式,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初步形成以市、縣兩級遠程會診中心為節點,覆蓋市縣鎮村四級的醫療服務體系。”蘭斌介紹,去年該市上轉患者55038例次,同比下降27%;下轉患者達16171例次,同比增加42%。
“智慧醫改”方便就診
5月18日10點左右,通常是就診的高峰期,但東津新區的史紅帥到中心醫院復查慢性胃炎時,卻暢通無阻。
9:52分,他在自助掛號機上刷卡後,挂到了10:00至10:10的專家號;此外,復查的費用全部上網,一目了然。
周義英介紹,目前該市80%的二級以上醫院建成了醫療服務信息系統,實現了預約掛號、智慧候診、報告單查閱、劃價繳費及院內就診一卡通。
同時,該市選擇市中心醫院等為試點開展“智慧醫改”,推動門診系統實現移動化、自助化和電子化,各種單據、報告都可以與手機端結合查看;醫保審批實現後臺化,病人再不用拿著一堆單據到窗口辦審批;結算實現信息化,銀行卡、社保卡、微信、支付寶均可自助交費,目前電子支付率達50%以上。“雖然我們每天門診急診量超過7000人次,但門診掛號到就醫已縮至15分鐘以內。排長隊看病現象已大大緩解。”襄陽中心醫院黨委書記毛春説。
健康管理“治未病”
“花1元錢,就能到村衛生室針灸、推拿。”5月16日,南漳縣肖堰鎮大坪村村民唐雪梅説,“村醫告誡我們,治病就要防治于未病。”
唐雪梅患腰椎間盤突出,過去發病到醫院輸液治療要花數百元,如今她在村裏進行中醫防治,每次只需自付1元錢。
2018年,襄陽市以南漳縣為試點,將基層常用的28項中醫適宜技術和康復理療項目納入醫保門診補償範圍,患者在村級衛生室選擇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以上疾病,每天只需自付1元,醫保每天補貼15元。
蘭斌介紹説,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優勢,該市在所有中醫醫院設立治未病科,向社會提供“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等特色服務。
以健康管理為目標,該市積極推進醫療服務模式改革,醫療衛生機構工作重心由醫療轉變到醫防並重。目前,全市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230個,一般人群簽約158.21萬人,簽約覆蓋率28.31%;其中重點人群簽約105.29萬人,簽約覆蓋率51.2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嶼 夏永輝 通訊員 阮君君 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