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體育學院:把體育資源優勢融入思政課教學
原標題:把體育資源優勢融入思政課教學——武漢體育學院思政課建設的啟示
“體育是非常好的思政資源,讓奮勇爭先、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貫穿于思政課教學中,指引學生志存高遠,熱愛祖國。”6月24日,武漢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滕艷麗,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發出這樣的感慨。她從事思政課教學20多年,這是發自內心的體會。
把體育精神融入課堂教學
體育自帶愛國、堅韌、拼搏的基因,武漢體育學院的思政課教育因此有了天然素材。從“女排奧運奪冠”看“堅定理想信念”、由“葉喬波半月板受傷忍痛奪銅”引入“意識的能動作用”……體育相關的案例和知識點結合起來,成為該校思政課的“常客”,每每提起都能引起學生共鳴。
記者了解到,武漢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授課教師大都文科出身,對體育了解不多,在教學過程中,卻善於運用體育案例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目的。
用體育案例開展教學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體操運動員五六歲時就開始從事這項運動,再苦再累都堅持下來了,很了不起。愛國有很多形式,體育報國是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統一。”藝術體操專業大一學生劉文欽説,運動員的愛國意識和拼搏精神已根植于職業生涯之中,行動比語言更響亮。
武漢馬拉松、武漢網球公開賽的志願者中,都少不了武體學子的身影。他們提供運動康復等相關專業的志願服務,每年開展體育支教的武體學子有近千人次,面對艱苦條件,學生們都能夠不懼困難,堅持到底。
分類教學,同向同行
武漢體育學院校內學科生和體育生各佔一半,兩者在學科文化基礎和知識儲備上存在差異,這使得武漢體育學院的思政課有必要進行分類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和考核。
針對學科生,思政課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當中會適當增加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強調學理性;針對體育生,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中會更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在期末考核上,同類知識點,學科生的試卷更注重辨析和論述,體育生的試卷則偏向於判斷和分析,這樣的安排降低了體育生的試卷難度。“試卷難度降低並沒有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滕艷麗院長解釋,分類教學的安排是由學生實際情況決定的,考試成績呈正態分佈,這意味著,學科生和體育生對試卷難度的感知是一樣的。
從2018年開始,武漢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始實施“五個一建設”活動,要求思政課教師“聯繫一個院係”“做一場報告”“參加一次學生支部活動”“指導一次社會實踐”“做一次專題調研”。除思政課專職教師外,校領導、各學院黨政負責人都走上講臺參與講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貫穿到學校整體工作中,形成“大思政”格局。
校黨委書記彭道海介紹:“武漢體育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體育資源優勢充分融入思政課教學各環節,使學生把個人價值實現與體育強國建設緊密聯繫起來,著力培養具備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朱妍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