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大學校長將齊聚遺愛湖畔
圖為:千企聯百校項目簽約儀式。(視界網 黃科 攝)(資料圖片)
圖為:黃岡市科技局人員到湖北鳴利來冶金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徵集技術需求。(視界網 黃科 攝)
打造開放主場,黃岡精彩大戲演不停——
7月4日至6日,2019湖北·黃岡市校合作暨“千企聯百校”對接活動將在遺愛湖畔舉行。6月27日,籌備組最新消息顯示,已有23位高校負責人(含校黨委書記、校長、副校長)確認參加,未來幾天確認參加人數還會增加。
如此數量級的高校負責人齊聚,在黃岡歷史上是首次。他們將與黃岡市政府舉行高層座談,並簽訂第三輪市校合作協議。“從2006年在全省率先啟動市校合作,到2013年實施第二輪,科技創新基礎薄弱的黃岡先後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省科技創新綜合考評進位城市,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黃岡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第三輪合作要全力打造3.0版新模式,助推黃岡高品質發展。
只有一所大學,黃岡科技進步靠什麼
黃岡只有一所大學——黃岡師範學院,科研院所不多,科研人員萬人擁有量不到全省平均水準的一半。
科技進步之路怎麼走?13年前,剛剛上任的市長劉雪榮面臨的局面無疑更為嚴峻。“黃岡大學少,但黃岡離武漢的大學近啊!”思路打開,他馬上帶隊四處拜訪,先後與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1所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拉開借智發展的序幕。
2013年,經過探索和磨合,黃岡第二輪市校合作步子更加紮實,主旨明晰:聚集人才、創新科技;載體明確:一園八基地,即在黃岡建設高校科研院所産業園和大學生實習實訓、高層次人才智庫基地、科研成果轉化、科研平臺延伸、大學生創業就業、留學生創業、優質農産品供應和優質生源基地。
合作範圍迅速從武漢走向全國。到2018年底,黃岡先後與62所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設立高校工作站43個,高校科研項目直接在黃岡落地18個。
桂裕鵬博士創辦的美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18個項目之一。公司生産小型太陽能電池,厚度僅1至3毫米,卻能實現22%以上的光電轉化效率,摩拜共享單車用的就是這種電池。
作為基礎教育強市,黃岡人才眾多,又人才稀缺。每年考出去的大學生回來就業不到十分之一,本地唯一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留下也很少。困境怎麼破?“想實習實訓?去黃岡。”這樣的口碑在武漢甚至外省許多高校越叫越響。確實,很少有地方提供如此優厚的條件:提供充足實習實訓崗位,全市建起大批人才公寓,大學生來了拎包入住,每人每月可獲得政府發放的1000元生活補貼。
5年來,黃岡共吸引8萬多名大學生實習實訓,其中3萬人留下來創業就業。“許多外地高校學生,以前壓根兒沒聽説過黃岡,通過實習實訓了解這個地方,最後留了下來。”黃岡市科技局局長胡華介紹,該局下屬的高新技術促進中心,8名幹部中有7名是當年實習實訓的大學生。
對於因客觀條件無法引進的高端人才,黃岡通過聘請兼職科技副總、靈活組建創新團隊等方式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市校合作,讓黃岡仿佛擁有了多所大學……
千企聯百校,讓市校合作落點更實
近年來,到高校尋求合作的城市越來越多,不過,黃岡人去對接時,往往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沒有太多寒暄,首先遞上一本技術需求彙編,上面寫明黃岡企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接下來,會請學校提供可轉化開發的最新技術成果。許多高校負責人豎起大拇指:你們的做法實在!
這份實在,來自2015年黃岡獨家推出的“千企聯百校”活動。市委調研後提出,市校合作不能只是政府與高校合作,核心應落在企業與高校的有效對接,黃岡企業起點低規模小,只有借助高校科研優勢才能實現創新升級。當時,黃岡規上企業有千余家,市校合作目標是100所高校,這一對接活動遂被命名為“千企聯百校”。
當年4月16日,《關於開展“千企聯百校”活動的意見》由黃岡市政府與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教育廳聯合出臺。意見提出,重點是引進高校院所的人才、技術、項目和平臺,建設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促進黃岡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千企聯百校喚醒了許多黃岡企業的科技意識。”市科技局一名工作人員説,最初去徵集技術需求時,很多企業提不出需求,或者有需求不知怎麼提,後來通過提供指導、引進專家磨合,企業嘗到甜頭,需求才旺盛起來。
從2015年起,黃岡每年舉行一次“千企聯百校”大型對接活動,由企業發佈技術需求,高校現場把脈問診,同時高校發佈技術成果,企業承接轉化或合作開發。此外,每年舉辦各種專場對接、一對一小分隊對接近百場,隨時為企業解決問題。
湖北鳴利來冶金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産冶金鑽頭,以往鑽深徘徊在600多米。“千企聯百校”對接後,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將鑽深一舉提高到1758米,産品打破該領域國際壟斷,銷往澳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
索菲亞家居湖北有限公司針對板材智慧化檢測難題發佈技術需求後,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承接技術服務。雙方合作研製了自動封邊機在線尺寸檢測系統,建成亞洲第一條板件全程不落地生産線,所需工人從200多人減少到40人。
據統計,“千企聯百校”啟動以來,黃岡578家企業與90多所高校開展市校合作,組織實施合作項目403項,新增産值50億元;2014年全市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僅為0.41%,2018年有望突破1%;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由2013年的78家增至2018年的273家。
共建産研院,3.0版新模式值得期待
“下周對接活動,黃岡國家級高新區、中科院武漢分院、黃岡師範學院將簽訂共建黃岡工業研究院的協議。市校共建農業研究院也在商討中。”6月25日,籌備組一位負責人説,這種針對整體産業的産研院主要進行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共建産研院,意味著黃岡市校合作開始向更高層次的3.0版新模式邁進。
據介紹,第二輪市校合作雖取得明顯成效,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主要是科技投入依然嚴重不足、部分企業創新意識有待增強,以及合作層次較低。目前,黃岡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主要停留在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委託開發等層面。第三輪市校合作,要大力推動共建産業研究院、技術聯盟等高層次合作。
2019年是黃岡第三輪市校合作集中簽約年,也是該市連續第5年舉辦“千企聯百校”對接活動。按慣例,高校參加對接活動的是科研處負責人和教授專家,但市委常委會在審議活動方案時提出:提升規格,邀請高校校長來黃岡參觀考察,共同商議推動市校合作更上層樓。
黃岡市規劃,2022年,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00家,力爭高新企業達到600家,大學生創業就業達到3萬人,R&D投入佔GDP比重達2%,累計轉化科技成果500項,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5%以上……
為實現這些目標,市校合作應如何發揮更重要作用?下周,遺愛湖畔,眾位校長將各獻高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兵 通訊員 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