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經心書院隔空喚《詩經》 向全球青少年徵文
原標題:武漢經心書院隔空喚《詩經》
圖為:6月29日,音樂劇《詩經·採薇》在武漢洪山禮堂上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
6月29日,經心書院150週年紀念大型文化活動在漢啟動。經心書院為清末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書院之一,150年前由湖北學政張之洞商請湖廣總督府,籌撥公款在武昌建成,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2015年,經心書院在一批企業家捐贈下復建開山。
活動現場,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會長安樂哲,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經心書院山長郭齊勇等中外知名學者,在東湖邊的經心書院展開對話。公益講座《中國人為什麼愛<詩經>》、大型原創音樂劇《詩經·採薇》相繼在洪山禮堂推出。
啟動“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徵文”
6月29日下午,“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徵文”啟動儀式在經心書院舉行,拉開該書院150週年紀念活動的帷幕。安樂哲、萬俊人、郭齊勇等中外知名學者受邀成為活動評委。從6月30日至12月31日,該活動面向全球12歲至18歲的青少年徵文。
萬俊人稱,書院和大學一樣,對國家和民族文化軟實力的創造和增進都是關鍵性的。經心書院多次改名,最後文理兼顧,不問東西,就是一個創新。
“讓中國文化傳統走出去。”安樂哲認為,當今世介面臨的各種問題,如環境破壞、傳染病、水和食品短缺等,不是一個人、一個國家能解決的,不合作將“共輸”,合作將“共贏”。
清華大學語言教學中心副主任丁夏介紹:在全球化背景下,讓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人增進彼此了解,在了解基礎上增進友誼,在友誼增進的基礎上,致力於共同發展和提高,是這次徵文活動的目的。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馮天瑜建議,書院不要辦成大學,要真正繼承傳統書院教育的精華和長處。
《詩經》承載著文化DNA
“中國人為什麼愛《詩經》? 因為,這是我們文化的本源。”6月29日晚7時,在1500余位觀眾熱切期盼下,知名文化學者蒙曼以“中國人為什麼愛《詩經》”為主題,與觀眾分享她對《詩經》文化的熱愛與見解。
蒙曼先後在央視《百家講壇》講授《武則天》《長恨歌》等系列節目,多次擔任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節目嘉賓。她認為,《詩經》裏承載著我們文化的“DNA”。
蒙曼介紹,《詩經》塑造了我們的語言、情感和價值觀。《詩經》第一篇《關雎》,每一句話至少有一個成語,這就是對我們語言的引導和規範。現在,我們能説雅言,非常多來自《詩經》。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的用詞,都是從《詩經》那個時代一點一點傳承下來的。所以,我們中國人特別擅長聯想,情感非常敏銳。中國人的情感用一個詞來概括:溫柔敦厚。《詩經》那個時代,人們的教育就是“詩教”“禮教”“樂教”。
《詩經》音樂劇上演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當美了3000年的《詩經》與西方音樂劇融合創新,該是什麼樣的味道?6月29日晚8時,一部以《詩經》為題材的原創音樂劇《詩經·採薇》上演。開場,劇中小女孩“歡兒”站在幕後用純凈的嗓音唱著人們熟悉的詩句,把觀眾思緒帶到3000年前。
音樂劇《詩經·採薇》取材《詩經·小雅·採薇》,不足200字的詩歌,通過劇作家合理想像,講述了一個有關愛與家國情懷的唯美故事。該劇融歷史性、藝術性于一體。舞臺布景將竹簡、薇草、戰車等元素流動編排,以現代多媒體技術營造唯美氛圍。
文化,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文脈,是一座城市精神之根。4年前,在經心書院開山盛典上,文化名人余秋雨為書院題字:“喚回書聲潤楚荊,且由經典化人心。”以此鼓勵經心書院用現代方式傳承經典。現今,這裡已舉辦近百場文化活動。輾轉百年而復興的經心書院,保留了傳承經典的歷史使命,又發出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龔雪 實習生 馮鈺雯 通訊員 陳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