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國”的安樂哲: 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
圖為:安樂哲在經心書院150週年紀念活動上發言。(經心書院供圖)
6月29日,經心書院150週年紀念大型文化活動上,一位高高大大的外國教授向台下深鞠一躬,熟練地説出了“中國味”十足的開場白。這位“洋教授”,正是曾翻譯過《論語》《孫子兵法》等中國傳統經典,曾榮獲世界儒學大會“孔子文化獎”的美籍漢學家安樂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採訪了安樂哲。
現年72歲的安樂哲一生都在“翻譯中國”。《論語》《孫子兵法》《淮南子》《道德經》等中國經典書籍被他翻譯後,在西方學界引起廣泛關注。他説:“在西方圖書分類法中,《易經》《道德經》《中庸》等中國哲學書籍,一直被放在‘東方宗教’類書籍編目中,從未被當作哲學類書籍,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固有看法。”
1966年,18歲的安樂哲從美國加州雷德蘭斯大學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學習。“那時候,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感覺只是‘神秘的東方’。”安樂哲説,他也曾一度迷茫,因為“西方人性格是獨立、外放的,突出自我;而東方人性格則是含蓄、內斂的,他們更注重地緣、家族的紐帶關係。”直到同學送給他一套《四書》合集,並從《論語》中挑選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句為他取了與英文名諧音的中文名——安樂哲。這讓18歲的安樂哲第一次知道了孔子,便對儒學著了迷。
當時,中國哲學這個專業實在太過冷門,為繼續學習,安樂哲先後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學校分別取得中文碩士、中國哲學碩士,中文博士、中國哲學博士學位,而後到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最終在夏威夷大學任教。美國夏威夷大學是當年國際上唯一開設中國哲學專業的學校。“説中國沒有哲學簡直是一個笑話!”他常常與西方人據理力爭,不斷講解儒家思想、傳統文化背後的“中國智慧”。
“中國發生的變化太快了,是從未見過之改變。”安樂哲説,1985年第一次來中國內地時,看到男女衣服都是一個顏色。現在城市高樓林立,高鐵速度飛快,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現在大家都爭著想了解中國。”安樂哲感慨,隨著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哲學研究也漸漸進入西方主流視野。以前在夏威夷大學授課時,學中國哲學的學生們,要找一個合適的工作非常難。現在,這些學生們找工作容易多了,還有一些非哲學崗位需要他們。
“我在北大授課時,會讓學生們用英文每週寫一份報告和做一個不低於30分鐘的演講,讓他們為以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打下基礎。”安樂哲稱,中國的年輕人需要重視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文化,找回文化自信,這樣才能促進世界對中國的理解。
對湖北,安樂哲有著深厚感情。他説,楚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他曾在武漢大學任教一學期,並感慨:“珞珈山的路是最美的山路,回到武漢就像回家一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陳鼎 實習生 馮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