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力促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
黃梅,連續17年獲黃岡市高考品質特別優秀獎,是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一個經濟欠發達縣,如何把教育辦成讓老百姓滿意的民生工程?
辦教育不能只算經濟賬
2018年9月建成開學的黃梅縣小池鎮第五小學,是黃岡市第一所擁有風雨操場的農村小學,1024平方米的操場,標準的籃球、排球、羽毛球場地,雨雪天可同時安排兩個班學生開展室內體育活動。
“過去,操場是塊泥巴地,雨後做操,師生腳上套個塑膠袋。”校長王輝説,政府投入3000萬元新建學校,很多進城讀書的孩子回流,學生從600多人上升到1100多人。
建設風雨操場曾引發激烈爭論:“一所鄉鎮非中心小學,硬體建設如此超前,有沒必要?”“不能只算經濟賬,該讓鄉村孩子與城裏學生一樣享有優美的學習環境。”黃梅縣委縣政府一錘定音。
黃梅縣委書記馬艷舟説,黃梅經濟還不夠發達,老百姓期望子女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教育投入大、見效慢,但事關民生,抓教育就是抓發展謀未來。
2017年起,黃梅縣相繼出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教育高品質發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文件,對資金投入、師資配備、項目建設系統謀劃,實現城鄉學校辦學條件更高層次的均衡化。
兩組數據可以看出黃梅的決心:2016年至2018年,黃梅縣財政教育支出“坐首席”,分別為8億元、9.4億元、10.6億元,分別佔財政支出比重17.4%、19.9%、21.5%;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和幼兒園81所。近3年,黃梅縣招聘教師679名,其中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593名。教師改革性補貼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去年縣財政教師工資支出4.29億元,平均工資70548元,同比增長6%,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水準。
“兩條腿”才能走得穩
今春,新開鎮最偏遠的六咀村,投資110萬元改建新開鎮第二中心幼兒園,72個孩子在童趣盎然的“小城堡”裏成長,“功能室、教玩具和戶外場地都按標配備。”園長劉世明説。
相距7公里的新開鎮中心幼兒園,38名教師全部在編。“316名孩子就讀,一學期保教費與餐費加起來2000元。”園長胡冬記説,該園是黃岡市第一批市級示範幼兒園。
新開鎮中心學校校長殷銀祥説,2016年以前,學前教育是黃梅教育的短板,農村適齡兒童入園難。“不能把政府該承擔的事推給市場。”黃梅縣長劉欲曉認為,教育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必須創新解決。
針對學前教育供給不足,黃梅縣出臺系列文件,建成並投入使用鄉鎮中心幼兒園19所,利用農村小學閒置校舍改建幼兒園46所,每年招考50名幼兒教師,目前鄉鎮公辦園在編教師比例均超過30%。
黃梅縣規範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辦園,在建設用地、公用經費撥付等方面與公辦園同等對待,兩年來促進民辦幼兒園投入資金9762萬元,一批基礎設施較好、師資力量較強的民辦幼兒園蓬勃興起,解決了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
如今,黃梅縣建立“城區(鎮)公民辦互補融合、鄉村公辦為主”的公益普惠學前教育網絡,全縣現有幼兒園149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佔比97.95%,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95.53%,正在創建湖北省“學前教育示範縣”。
城鄉教育資源一體發展
城區小學“擇校熱”是教育頑疾,在黃梅縣卻得到有效緩解。黃梅縣教育局局長陳睿説,擇校熱在於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品質不均衡。要推進學校內涵提高品質,讓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均等化。
2017年9月,投資4500萬元的黃梅縣第七小學建成開學,兩年時間發展到20個班960名學生。校長王留軍説,這一帶是城鄉接合部,孩子只能到老城區讀書。教育局選派一批骨幹教師到這裡紮根,教學品質快速提升,學生開始回流。
黃梅統籌縣城和周邊鄉鎮教育資源一體發展,採取收購、劃轉、新建等方式,新建縣三小、六小、七小,遷建縣五小,改擴建縣實小、四小,縣直小學從8年前的兩所76個教學班增至7所269個教學班,保證學生就近入學。“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黃梅縣第一小學將朝讀經典納入課程,讓孩子在誦讀經典中陶冶情操。“沒想到高中還能踢球、演話劇。”黃梅一中每名學生都有一張個性化課表,有38門選修課供挑選。校長洪程説,2016年啟動選課走班時,很多人擔心教學品質會降下來。事實證明,素質教育讓高考升學率年年攀升。2019高考成績揭曉,黃梅縣一本上線人數1495人,居黃岡之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王政 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