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興山扶持壯大“興發”創佳話
原標題:昭君故里蹚出綠色發展新路——興山扶持壯大“興發”創佳話
興山是昭君故里,因環邑皆山,縣治興起于群山中得名。
全縣3580余座山頭層巒疊嶂,富集的礦産資源蘊藏其中;156條溪流在大山間蜿蜒不息,孕育充沛的水能。
群山萬壑中,成長了中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宜昌興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5年來,興山集中資源,全力支持“興發”發展;“興發”成長壯大後,整合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種良性互動,為山區綠色發展蹚出新路,使興山成為“全省飛地經濟發展示範縣和山區生態經濟強縣”,譜寫了縣域經濟的佳話。
舉全縣之力培育“興發”
香溪河流經興山縣全境。1968年,為滿足縣城用電需求,興山縣修建了第一座水電站——耿家河電站。隨後,在香溪河各支流上修建了多座小水電。
紛起的小水電站給山區帶來了光明,但也産生了新問題:電太多,本地用不完,又送不出去。
興山縣決策者決定,開發加工豐富的磷礦資源,消化過剩電力。
1984年,香溪河畔平邑口河灘,興山第一台黃磷高爐拔地而起,興發集團前身——興山化工廠誕生。
1999年,興山縣組建宜昌興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改組興山化工廠為“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在上交所掛牌。
興山縣委書記汪小波説,當時,上市公司資産規模不大、品質不優,只有集中配置優質資源,才能做強做大。
電力、礦山、化工作為興山三大經濟支柱,三者是上下游關係。在興山縣政府推動下,興發集團重組小散亂的水電、礦山和化工,在全國首創“礦電化”一體模式,率先在磷化行業進入産業鏈時代。
為促進資源整合,興山縣政府作為興發集團的出資人,從縣經濟管理部門選拔優秀人員與行政脫鉤,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
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每半年召開專題會,協調解決興發集團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各種資源向興發聚集,興發集團在市場上取得了競爭優勢。
放飛“鳳凰”出大山
本世紀初,興發面臨新的發展瓶頸:縣內工業用地嚴重不足,環境容量十分有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
興發集團總經理易行國説,全縣找不到一塊百畝連片的平地;客商在宜昌下飛機,顛簸4小時才到興山;2000年,校招20名大學生,來了一看,扭頭走了一半。
2004年,興山縣委提出,企業要走出去發展。
“興發”要飛出去!一些人聽説後想不通:唯一一家大企業飛出去後,全縣GDP咋辦?稅收咋辦?就業咋辦?
興山縣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並赴全國考察,詳細論證後,提出共享稅收的“飛地經濟”模式。
“飛地經濟”打破縣級行政區劃界限,強化服務、招商、統計三聯動,促進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空間,為縣域經濟互利共贏合作、構築大工業格局開闢新天地。
如今,興山縣在宜昌高新區、猇亭區和宜都市有三大基地,兩萬多畝飛地園區,省外有12個基地。飛地園區成為“産品高端化、産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平臺。
易行國介紹,利用飛地園區,公司壓減傳統工業級磷化品比例達90%,開發出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産品13個系列369個品種,60%的産品出口。
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産業園,從最初的500畝擴大到4000畝,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佔全集團40%,集團1800多名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70%集中在該園。
2018年,興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80億元、利稅18億元、出口創匯5.5億美元。
興山縣長曹宏偉説,“飛地經濟”是興山縣最具膽略的決策,不走出大山,興發集團沒有今天。
“反哺”帶動綠色發展
興發發展壯大後,大手筆“反哺”大山——
助推精準扶貧。在興山投資1827萬元,新建安置小區;捐資1000萬元,助興山175戶貧困戶脫貧,安置庫區移民4743人就業。
捐資基礎教育。累計捐資1.5億元,使興山在全省率先實行免費高中教育。
支持公益事業。修建山區公路110公里,對7個鄉鎮實施遠程供水。
2018年,興山縣從“興發”獲得飛地經濟分稅收入1.5億元。
不僅如此,“興發”圍繞興山縣戰略目標,積極投資旅遊産業。
興山地處三峽、神農架金牌景區節點,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擁有香溪河谷、昭君浣紗等人文遺産。近年來,鄭萬高鐵穿境而過,高鐵小鎮建設如火如荼,興山將成為區域旅遊集散地。
該縣提出:抓住機遇,打造“昭君文化旅遊目的地、大三峽大神農旅遊集散地”。
為實現這一新目標,興山將全縣景區優質旅遊資源交給興發集團。
近幾年,興山縣和興發集團共同投資14億元,對香溪等河流進行生態修復,關停4座小水電,改造6座小水電為人造瀑布。
昔日過度開發、幾近斷流的香溪重現生機,深潭、淺灘、濕地等濱河景觀讓遊客流連忘返。興發集團重金打造的高嵐朝天吼漂流和昭君村景區,成為全省著名旅遊目的地。
新一輪的政企合作,實現了雙贏:興山綠色小水電建設經驗得到國際小水電聯合會的肯定,被授予全國首個國際小水電綠色發展示範基地;旅遊板塊成為興發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
35年相依相存,興山縣認準了一個道理:龍頭企業是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依託,政府與企業共謀轉型、協同推進,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富春 張真真 通訊員 鄒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