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山下崛起“桑蠶特色小鎮”
原標題:幕阜山下崛起“桑蠶特色小鎮”——陽新縣木港鎮發展特色産業助力脫貧攻堅
圖為:蠶農喜賣蠶繭
夏日炎炎,熱浪襲人。陽新縣木港鎮,一望無際的桑海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山地裏,翠綠欲滴的桑葉迎風起舞;蠶房裏,白胖胖的蠶寶寶已陸續開始結繭。蠶農們掩不住內心的喜悅:蠶胖繭好,又是一個豐收季!
近幾年,木港鎮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以産業助脫貧,將桑蠶養殖作為主導産業發展,舉全鎮之力、集全鎮之智,深入實施“一村一法,一戶一策”策略,“小桑蠶,大扶貧”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次走訪
選準脫貧産業
木港鎮地處幕阜山余脈,地形大部分為丘陵,“七山二水一分田”。
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村民們勤扒苦做,也只能混個肚兒圓,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當時,全鎮綜合貧困發生率達17.2%,比全縣平均水準高出近4個百分點。”木港鎮黨委書記石峰説,只有發展産業,才能甩掉貧困的帽子。
但選擇什麼樣的産業呢?黨委班子和村幹部出現不同意見,扶貧産業遲遲沒有推進。
2017年初,石峰走訪石溪村山下組貧困戶,偶然看到該村外嫁女陳淑芬試種的200畝桑園長勢極好,養殖的蠶個頭大,不禁興趣頓生,拉住她問個不停。
在了解桑蠶産業發展和收益後,石峰看到了希望。調研、學習、討論、反復醞釀,該鎮黨委決心搶抓“東桑西移”機遇,引進江浙等地成熟的桑蠶養殖技術,將桑蠶作為全鎮扶貧主導産業整體謀劃推進。
説幹就幹。該鎮黨委立即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對氣候和土壤進行鑒定,認為木港鎮“氣候地理條件優越,非常適合種桑養蠶”。隨後,分批組織鎮村幹部、扶貧工作隊、黨員及貧困戶代表,多次赴浙江淳安、廣西宜州等地現場觀摩學習。一圈下來,大家信心倍增。
石溪村及周邊幾個村率先“吃螃蟹”,開始試點種桑養蠶。“養殖很成功,蠶繭品質普遍達5A以上,江浙很多老闆聞風前來收購蠶繭,並簽下千畝包購協議。”鎮長石子倩説,鎮黨委、政府決心在全鎮大規模推廣。
一個龍頭
連起市場與農戶
産業發展,得靠龍頭公司帶動。
2017年底,該鎮黨委與陳淑芬多次溝通,投資1360萬元成立陽新繭絲綢有限公司,從浙江引進高級農技師4名,與木港鎮政府合作發展桑園基地5000畝,同時負責全鎮蠶桑養殖經營與管理。
産業要發展,需資金支持。錢從哪來?“2017年以來,陽新縣給每個貧困村下撥90萬元扶貧資金,其中70萬元用於扶貧産業。”石峰説,以前各村各自為政,發展産業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經濟停滯不前。
木港鎮黨委決定整合鎮級扶貧資金1400萬元,大力推進各村發展桑蠶産業。“購買桑苗、蠶具,平整土地、新建蠶房等配套設施,平均為每個貧困戶免費投資4160元,解決他們前期投入負擔。”石子倩説,從第二年開始,每個貧困戶只需自己購買蠶種。
但桑蠶産業能否長期穩定發展、長期見效,不少幹部群眾還心有疑慮。一方面,黨員幹部主動上門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以大戶帶農戶,既確保桑蠶産業規模化發展,又帶動貧困戶參與桑蠶養殖。同時,陽新繭絲綢有限公司與貧困戶簽訂“五包”協議,包桑苗免費發放、包小蠶免費飼養、包養蠶器具免費提供、包全程技術指導、包蠶繭(20元/斤)底價回購。
一套組合拳下來,大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今年55歲的坳頭村貧困戶朱春霞,是第一批申請種桑養蠶的蠶農。2018年初,她栽下1畝桑苗。從栽桑苗、剪桑枝、採桑葉到桑蠶的撫育,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村幹部和技術員全程幫扶指導。當年秋季,她餵養一張蠶種,收益1700多元。2019年新發展4畝桑園,養了3季蠶,收益近萬元。她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期待2020年更進一步。
同時,木港鎮黨委、政府積極引進大戶發展蠶桑4500畝,免費提供桑苗、補助養蠶器具,引導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去務工,並按照1000元/畝的標準發放務工補貼。
示範效應初顯,貧困戶紛紛改變依賴思想投身産業發展。目前,通過公司帶動,全鎮貧困戶發展桑園累計3000畝,其中貧困戶戶均1畝蠶桑園2000畝,312戶易遷戶配備桑園1000畝。
截至2018年底,該鎮發展桑園1萬畝,生産鮮繭6.5萬斤,蠶農增收160萬元,帶動貧困戶1281戶,戶均增收1249元。
一套機制
保證規模與效益
養蠶是門技術活。技術不過關,則産業難發展。
為確保桑蠶産業健康發展、貧困戶穩定增收,針對群眾技術、成本把控不住的特點,木港鎮黨委認真謀劃,嚴格把好種植、養蠶、收繭等關鍵環節,為貧困戶提供“保姆式”服務,構建起“資金撬動+大戶引領+技術服務+扶貧隊員幫扶”的“四位一體”格局,切實提高種桑養蠶水準。
木港鎮成立鎮桑蠶養殖産業脫貧指揮部,負責全鎮蠶桑産業發展指導督辦,並抽調精幹力量組建蠶桑産業發展辦公室,常駐陽新繭絲綢公司辦公,確保扶貧政策落實,産業穩步向前,政企協調對接。同時,鎮黨委建立“公司+支部+貧困戶”機制,與各村黨支部簽訂軍令狀,支部書記任村桑蠶産業合作社理事長,確保産業順利推進。塘畔村支書柯愈領説:“支部的引領作用被極大激發,黨員幹部成了産業的先行者、組織者、推動者,全程參與各環節,村裏種桑養蠶規模迅速擴大。”
在陽新繭絲綢有限公司,倉下村村民柯林麗正和3名婦女在清洗小蠶盒,經消毒後,它們將成為小蠶成長的溫床。“小蠶階段易發病,餵養難度大。”該公司顧問姜西方説,按鎮黨委、政府要求,公司通過“十天養蠶法”統一小蠶共育,長成3齡大蠶後再由蠶農養殖,風險大大降低。
為提高桑蠶種養殖水準,鎮黨委印發《桑蠶種養指導手冊》,鎮村幹部、貧困戶、養殖大戶人手一本,並組織專家對駐村工作隊、村幹部、幫扶責任人進行全覆蓋培訓,培訓幹部群眾4500余人次。現場學、面對面教、老手帶新手、能人帶農戶,蠶農養殖水準迅速提高。
鎮黨委還爭取湖北省農科院等部門支持,派遣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和蠶房進行巡迴指導,盯緊看牢桑葉剪枝、蠶房消毒、蠶寶寶喂食、方格簇結繭等關鍵環節。“有他們幫助,省力又省心,養起來很輕鬆,蠶繭的品質很好。”蠶農們紛紛點讚。
政府推動、公司帶動、支部聯動,養殖水準迅速提高。2018年,全鎮蠶農普遍餵養5季蠶,每張蠶種平均産繭100斤左右,95%達到5A以上標準。
一個信念
打造“桑蠶特色小鎮”
目前,該鎮已累計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桑園規模1萬畝,實現貧困戶人均1畝桑,並新建種苗培育基地100畝。石子倩説,在桑樹成林、成本下降、技術成熟及市場向好的預期下,預計2019年每畝桑園可實現收入5000元以上。
依託種桑養蠶,2018年,該鎮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4%,成功出列。
脫貧了,出列了,但脫貧成果還需持續鞏固提升,鄉村振興戰略有待深入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在衝刺。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木港鎮黨委、政府謀劃不斷。
“鎮黨委正在謀劃‘蠶桑小鎮’建設,突破‘人均1畝桑’目標,每年新增桑園5000畝以上,力爭3年內擴大至5萬畝,實現年産蠶繭3000噸以上。”石峰説,第一個目標是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桑蠶産業轉移承接區和高品質蠶繭生産基地。
目前,該鎮正加大對蠶桑撫育改造、品種改良,開設絲綢文化展覽館、絲綢産品門店,大力引進桑茶、繅絲、印染等延伸産業鏈,推動桑蠶産業逐步向一二三産業融合邁進,發展生態旅遊産業,實現蠶桑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收。
一座“桑蠶特色小鎮”在幕阜山下迅速崛起!(文/圖 柯賢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