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目瘡痍到滿山綠色 武漢市江夏區37處山體停礦復綠
7月24日上午,驕陽之下,武漢市江夏區的花山上綠植層疊。這裡的溫度比山下道路至少低了5℃,一陣輕風吹過,神清氣爽。而4年前,這裡還是一座滿目瘡痍的採石礦區。
花山曾經是江夏著名的採石場,經過多年的開山採石,山體嚴重變形,或高陡或崩塌,水土流失和土地損毀較重。2006年,花山停止採礦。2015年,花山啟動修復。3年多時間,花山實施“整形術”,整坡面、削陡坡、固坡腳,復綠植……在堅硬的山體上種下3.7萬餘株綠植,其中紅葉石楠、刺槐、松柏等樹種,耐乾旱保水土,成為封山的“衛兵”。同時,山體上還修建了覆蓋全山的排水溝渠,讓雨水順流,既防止滑坡又減少水土流失。新建的幾十個GPS監測墩,隨時監測山體的細微位移,從技術上保證花山“長治久安”。
花山是江夏區生態修復山體的一個代表。江夏區生態環境優越,稱為“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近年來,江夏區大力開展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成效明顯。據統計,全區廢棄礦山37處,其中,現已實施完成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礦山21處,面積4228畝;正在進行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礦山7處,面積2878畝;將要啟動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礦山9處,面積3006畝。
山體復綠,在帶來巨大環境效益的同時,也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方面,治理後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隱患,一方面山體修復後新增加了耕地或林地,按照政策可轉化為建設用地指標,用於生態環境保護或城市建設項目,創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運作模式,從而實現了環境提升、經濟發展、居民受惠的“多贏”格局。(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湯光磊 通訊員蔡俊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