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神農架國家公園“補粧”添新彩

2019-07-30 12:32:45|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投入6000萬元,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1萬平方米  神農架國家公園“補粧”添新彩

神農架國家公園“補粧”添新彩

    圖為:生態移民搬遷後的大九湖芳草連天。(視界網 王永萍 攝)

  盛夏,飛越神農架國家公園上空,俯視華中屋脊分水嶺——秦巴山與大巴山余脈的大窩坑山群,冰鬥峽谷、深切溝壑、平緩坡地、陡岩峭壁……視野所及,綠浪翻滾,綠蔭成海。“360度無死角,鏡頭裏的畫面太震撼。”從大界嶺到白磷岩、從神農谷到神農營、從鴨子口到小龍潭……7月26日,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規劃建設科工作人員彭聰沿生態修復工程線路節點,用無人機拍攝採集工程完工後的影像資料時感嘆。

  3年前,航拍畫面並不完美。由於自然風化、城鎮建設、旅遊開發等因素,神農架國家公園內部分山體破損裸露,蒼茫密林間,零星“瘡疤”分佈,實在礙眼。“整形”復綠,自2017年開始。3年來,神農架國家公園全面啟動生態修復工程,投入6000余萬元,完成生態修復76處,修復面積近21萬平方米。

  優中培優修舊如舊

  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區1170平方公里範圍,是神農架生態最為完好的區域,森林覆蓋率高達93%。

  “優中培優,讓93%的森林覆蓋率有數量更有品質。”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李純清説。

  “在93%基礎上做加法,並不容易。”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規劃建設科科長舒化勝坦言,“用‘加法’療傷,用‘減法’康復,我們的目標是修舊如舊,重現本地生態系統。”

  神農架國家公園內的山體以喀斯特地貌為主,需要修復的區域多為堅石陡坡、半風化石鬆散體、石渣堆積體或不穩定的土坡,邊坡高,岩體鬆散,春季凍土解凍後易坍塌,夏季雨水沖刷易造成滑坡和大量水土流失。

  在神農頂片區,鴨子口與小龍潭之間,沿209國道一側,有一處狹長坡體,因週遭遍佈紅色的岩石而得名“紅石溝”,但這裡岩石鬆軟,加之年久裸露,風雨冰雪侵蝕,岩體極不穩定,久而久之,岩石散落、堆積,紅石溝變身“紅石窖”。

  神農架國家公園因地制宜,在堆積方或鬆散石方區域,用賓格石籠固定邊緣,隔離收攏滑石,再覆土40釐米至60釐米。在風化較嚴重的區域,先排險再安裝防護網加固。解決了山體不穩定的問題,等於完成了“療傷”,接下來,還需要“康復”。

  插種冷杉、海棠,密植箭竹林、以草甸打底、扦插攀爬植物、鋪植苔蘚……採用原始植被物種,修復後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以喬灌配置和針闊混交結構的復綠原則填充,注重增大修復區密度,還原了神農架2200米海拔分佈的立體植被生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結束人工干預,接下來,我們要把它交給大自然。”神農架國家公園規劃建設科副科長王愛華説。

  就地取材變廢為寶

  在工程修復中,神農架國家公園堅持少用或不用水泥、鋼材,復綠植物堅持本土化,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神農頂片區神農營緊鄰209國道,有一處早年關停的採石場舊址,山體創面5000余平方米,坡面進深70米,開口90米,呈U字型。“這裡就像一個天坑,豁口日漸外擴,易發生泥石流滑坡。但修復它需要大量的土石填充物和坡度固定板,施工難、成本高,實地勘察多次後,我們決定就地取材。”舒化勝説。

  神農架國家公園收集轄區內5個鄉鎮的土石建築垃圾廢料,進行3級篩選,大石用於穩固修復區的堆砌石材,再次篩選的石料填充到賓格石籠內做擋土墻,剩餘小碎石及土渣則成了覆土材料。

  除此之外,二次利用清理的外來樹木,選取長度、幅寬相似的木材組合固定成排,將兩端嵌入岩石,作為坡度固定板,為修復區構建坡度,形成自然過渡的山體落差。

  修復“天坑”主體材料就地取材,復綠“植發”材料同樣遵循實地實材。“長在大喬木下的小喬木,被遮住了陽光,爭奪了養分,在自然環境下,可能存活不了,在植被高度密集區的區域,取一些草甸、箭竹,稀疏的地方很快又會密集起來……”王愛華説,營造地域性的生態小群落,符合神農架國家公園的實際。

  現在,修復完的“天坑”,高低錯落分佈著秦嶺冷杉、海棠、箭竹、草甸,猶如一個被綠色填滿的“貝殼”。

  據國家公園管理局規劃建設科統計,相對於材料外購,生態修復就地取材,工程投入費用減少了三分之二。

  一樹一景融景于林

  “神農架山路十八彎,彎道處處有美景,開車經過心情舒暢。”浙江遊客鄭先生途徑神農架遊客換乘中心——酒壺坪途中,特意放緩車速,方便副駕駛座位上的妻子拍攝車窗外的美景。

  距離木魚鎮12公里處的209國道酒壺坪埡回頭線處,山路曲折。幾年前,因為植被稀少,山體裸露處常常發生滑坡。經過勘察,神農架國家公園決定對這一區域實施生態修復——種上10年以上樹齡的銀杏、香樟,撒上花籽,用賓格石籠固定邊緣,隔離收攏滑石……旅遊公路沿途小景觀,生態修復自成風景。

  神農架大部分核心景區分佈在神農架國家公園範圍內,因此,國家公園內的生態修復工作,除了要恢復植被,治理裸露、散落山體,保護自然資源安全,還承載著景區美化的責任。

  為達到補植樹木與周圍植被渾然一體的效果,神農架國家公園將“一樹一景、融景于林”的理念貫穿生態修復始終。

  神農頂景區公路兩側分佈著神農谷、板壁岩、太子埡等著名景點,也是通往雲間濕地大九湖景區的必經之路,車流量極大,但在公路沿線可視範圍內,有近1公里的區域需要修復。

  選擇同海拔區域最典型的植物代表——高山杜鵑,打造公路沿線杜鵑花走廊帶,讓神農頂高山杜鵑元素融入修復點,看似不經意的景致,卻需要工匠精神細細雕琢。

  柔和的過度,自然的垂直坡度,疏密相間的栽種距離,杜鵑花走廊的植物分佈看似無序卻有序,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自然生態系統修復不應沿襲‘改造自然’的思維慣性,過度干預自然,結果適得其反,使修復缺乏可持續性,我們堅信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態修復師’。”神農架林區常務副區長、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王文華説。

  以山為錦,林做筆,3年還原生態修復點生態系統,一幅綠滿山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正在神農架國家公園1170平方公里天地間鋪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翟興波 通訊員 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