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湖北考古界“挖出”一部曾國史

2019-08-07 09:30:4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湖北考古界“挖出”一部曾國史

圖為:棗樹林墓地考古現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湖北考古界“挖出”一部曾國史

圖為:曾侯寶墓文物。

  編者按

  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佈了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兩項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曾國在傳世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近年來,鄂北地區多項重要發現連接起從西周早期到戰國時期曾國高等級墓葬考古的完整鏈條,對研究曾國歷史、曾周關係史和曾楚關係史,以及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湖北考古界“挖出”了一部完整的曾國史!

  十三位曾侯名字已確認

  8月6日,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介紹,近幾年是繼曾侯乙墓發掘之後曾國考古的第二次研究高潮。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支持下,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主要承擔單位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1年至2013年,隨州葉家山墓地發掘了西周早期曾國墓葬,確認了兩位曾侯,將曾國歷史往前進了數百年。

  2014年至2015年,棗陽郭家廟墓地發掘一批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曾國墓葬,發現了較多曾國音樂考古的遺物。

  2016年至2017年,京山蘇家壟墓地發掘一批春秋早、中期的曾國墓葬,其中曾伯漆墓出土“金道錫行”等銘文確認了曾國銅料來源問題,並且在墓地南側發現了春秋時期冶銅遺址。

  從2009年開始發掘的隨州義地崗墓群,2012年發掘了文峰塔墓地、2017年發掘了漢東東路墓地以及本年度發掘的棗樹林墓地,確認了6名曾侯,即曾侯求、曾侯寶、曾侯得、曾侯鉞、曾侯與、曾侯丙。

  方勤説,通過數年考古發掘,確認了曾國13個帶有私名的曾侯:曾侯諫、曾侯犺、曾侯羊白、曾侯仲子遊父、曾穆侯、曾公求、曾侯寶、曾侯得、曾侯昃、曾侯與、曾侯鉞、曾侯乙、曾侯丙,極大完善了曾國歷史進程,填補了兩周史上關於曾國記載缺失的空白。最早的曾侯諫是西周早期,最晚的曾侯丙是戰國中期。此外,包括白生、曾伯漆、曾伯琦等沒有明確帶“侯”字但是曾侯級別的,有8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對湖北一直以來的曾國考古工作高度讚賞。他説:“湖北考古界以課題引領,主動考古發掘,進展非常快。羋加墓編鐘銘文出土意義重大,不僅反映了周王朝治理國家的史實,還原了當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銘文中出現‘夏、禹’,讓我們對夏的認知又往前走了一步。”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劉慶柱研究員説,銘文中出現“夏、禹”,是考古實證了當時在國家文化層面,周人對“夏、禹”的認同。從出土器物上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代楚國融入中華文化圈的進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劉緒教授認為,湖北連續的考古成果,讓曾國成為諸侯國中歷史面貌呈現比較完整清晰,曾國國君名字也是諸侯國裏知道最多的。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是一位70後專家。他説,西周封國考古最成功的就是曾國,湖北考古界持續不懈地努力讓曾國考古成為周代封國教研典範。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説,曾國逐漸清晰的歷史是一個切片,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多民族文化形成的過程。

  羋加墓是曾國考古唯一齣土了編鐘的夫人墓 楚國女兒曾經執掌曾國

  8月6日,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長江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獨家專訪,揭開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的“驚天”秘密。

  郭長江介紹,此次考古發掘,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圍繞推進“考古中國”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項目,探討春秋時期曾國與周王朝、楚國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和文化淵源,而主動展開的。

  國君級夫婦合葬墓曾被盜

  據介紹,已發掘的墓地墓葬形制比較一致,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為東西向,墓葬分佈從南至北時代漸早,墓地佈局較為嚴謹。發掘最重要的收穫,是M168曾侯寶及其夫人M169隨仲羋加、M190曾公求及曾夫人漁M191兩對曾國國君級別的夫婦合葬墓的發現確認。

  墓主身份均由出土器物上的銘文確定。M168齣土銅鼎以及編鐘銘文揭示器主為“曾侯寶”,M169齣土銅缶以及編鐘銘文揭示器主為“羋加”。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並穴合葬墓。兩座墓南北並向排列,M169在北,略小于M168。兩者均被盜擾,曾侯寶墓(M168)殘存有镈鐘2件、甬鐘13件、鼎1件、簋2件、簠2件、鬲1件、缶1件等青銅禮樂器;羋加墓殘存有鈕鐘19件、缶1件、盤1件、匜1件、和1件等青銅禮樂器。

  M190齣土銅壺、銅鼎以及編鐘銘文顯示器主為“曾公求”,M191齣土銅鼎以及銅鬲顯示器主為“曾夫人漁”。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公求”及其夫人“曾夫人漁”並穴合葬墓。這兩座墓也是南北並向排列,夫人墓在北略小于曾公墓。兩者也被盜擾,曾公求墓可見殘存銅禮器包括,鼎5件、方壺2件、圓壺2件、簠1件、盤1件、匜1件等,還出土一套完整組合編鐘,編組情況為镈鐘4件、甬鐘17件、鈕鐘13件;曾夫人漁墓可見銅禮器組合,有鼎5件、簋4件、簠4件、鬲5件、圓壺2件、盤1件、匜1件。

  郭長江稱,這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是曾國考古乃至兩周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

  羋加夫人掌控曾國實權

  曾侯夫人羋加墓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郭長江介紹,7字銘文告訴我們,這件銅缶是楚王嫁女入隨的嫁粧,而“羋加”是曾侯夫人,楚國稱曾為“隨”,説明曾隨一家,基本解決了學術界爭論不已的“曾隨之謎”問題。同時,羋加墓出土的“楚王媵隨仲羋加”銅缶和“加羋行匕”銅匕為曾隨關係、曾楚關係提供了新材料,還為兩周史、楚史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文獻與實證材料。

  羋加墓裏諸多器物上的銘文表明,曾侯寶死後,羋加曾直接統治曾國,她以“小子”(稱宗親中男性同輩年輕者及下輩)自稱,儼然女諸侯自居。

  羋加墓是春秋時期曾國考古中唯一齣土編鐘的夫人墓,由此可見夫人威儀及權勢。

  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先記述曾國世系,再表彰羋加政績——就是這段記述,又厘清了一段歷史:編鐘銘文中出現的“余文王之孫”可能涉及曾國確定是文王之後而非武王之後的新材料,以及該銘文與之前曾侯與墓銘文“稷之玄孫”對照,可以從曾國出土銘文記載的角度,辨析周代從“稷”到“文”“武”的世系,為周王朝的世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出土文獻,也為研究曾國始封以及“曾”的族屬提供了新材料。

  銘文提供了文明起源新材料

  發掘發現,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郭長江介紹,這是“豳公盨”(有“禹”銘文)、“叔夷镈”(有“禹”“夏”銘文)、“秦公簋”(有“禹”“夏”銘文)之後,又一“禹、夏”銘文,而此次是科學考古發掘出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確切出土的非孤例“禹”“夏”銘文的發現,説明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地認同關於夏、大禹的歷史。這為研究曾國地望、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新材料。

  曾公求墓出土方壺,壺蓋可見“皇祖南公”,進一步確認了曾國為南公之後。曾公求墓出土編鐘銘文“左右有周、賜之用鉞、用政(徵)南方”,對周王朝開發南方提供了新材料。

  郭長江説,這次發掘墓地不同等級墓葬出土組合完整青銅禮樂器,年代明確、組合清晰,特別是多座墓葬出土成套編鐘、編磬,彌足珍貴。這些青銅器表現出由宗周文化特徵向楚文化風格轉變的情形,器物形態的變化為研究同時期楚係青銅器的分期斷代提供了更為細緻的材料,也為春秋時期樂懸制度、樂器組合、工藝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視角。

  郭長江認為,曾是周姬姓嫡系,代表中央統治南方,楚為當地政權,與中央嫡系互動頻繁(有數位曾侯娶羋姓夫人),期間勢力此消彼漲,但文明卻趨於共生融合。

  “曾”“隨”原來是一家!

  此次發佈的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侯墓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10月開始主動性勘探發掘,截至目前,已發掘包括兩組曾國國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內的高等級墓葬54座、馬坑3座,出土千余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隨葬品。

  在已出土的千余件青銅器中,部分青銅器上有銘文,銘文主要有“曾公”“曾”“曾叔”“曾侯”“曾夫人”“曾子”“曾孫”“曾叔孫”等。發掘取得重要收穫,尤其是曾侯寶及隨仲羋加、曾公求及曾夫人漁兩對曾國國君級別的夫婦合葬墓的發現確認。

  編號M168墓葬出土的銅鼎以及編鐘銘文揭示器主為“曾侯寶”,M169齣土銅缶以及編鐘銘文揭示器主為“羋加”。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並穴合葬墓。兩座墓南北並向排列,M169略小于M168。

  M190齣土銅壺、銅鼎以及編鐘銘文顯示器主為“曾公求”,M191齣土銅鼎以及銅鬲顯示器主為“曾夫人漁”。

  曾侯夫人羋加墓(M169)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大意為楚王嫁女入隨的陪嫁),而“羋加”是曾侯夫人,楚國稱曾為“隨”,説明“曾”“隨”一家,基本解決學術界爭論不已的“曾隨之謎”問題。

  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出現的“余文王之孫”等內容,説明曾國應是文王之後而非武王之後,可與之前曾侯與墓銘文“稷之玄孫”對照,為確認曾為姬姓及研究曾國始封等問題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考古材料。

  連結

  湖北三個月兩上“考古中國”

  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佈了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工作成果。記者注意到,這是湖北考古界3個月內兩上“考古中國”。

  2019年5月6日,“考古中國”發佈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湖北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在內的4項重要考古成果。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荊州博物館在秦家咀、龍會河北岸墓地發掘古墓葬416座。其中,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齣土戰國楚簡324枚。2018年底,荊州博物館對胡家草場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18座。其中,M12齣土一批西漢簡牘尤其引人矚目。分為竹簡、木簡、木牘三種,總數量4546枚,主要內容包括歷譜、編年記、律令、經方、遣冊、日書等。

  此次發佈的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侯墓地,出土千余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隨葬品,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産力水準、禮樂制度、階層組織等發展狀況,部分青銅器載有銘文,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延伸

  史前考古在湖北頻有重大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稱為考古界的“奧斯卡”。2011年以來,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隨州文峰塔曾侯墓地、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天門石家河遺址、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均曾獲此殊榮。

  湖北考古界除“挖出”一部曾國史外,史前文明考古在國家文物局“十三五”重點研究項目——考古中國·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推動下,也頻有重大發現。

  8月6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梳理了近幾年我省史前文明重大考古發現:距今8000年到6000年前,長江中游出現城背溪、大溪文化;距今5000年前後的沙洋城河遺址,是一處大規模、高等級遺址;大約同期的保康縣穆林頭遺址出土有玉鉞、玉璇璣等權力象徵物;距今4500年前後、面積約120萬平方米的石家河遺址,是同時期長江中游文明的中心;隨後,後石家河時期發現一批精美玉器,被專家認為代表當時中國琢玉技藝最高水準,改寫對中國玉文化的認識。方勤説,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一直沒有缺環,且具備相當發展水準,並在整個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此成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黎朝斌解釋,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物考古保護工作,近年來投入不斷加大;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堅持課題引領,圍繞重大學術課題和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積極開展主動性考古;湖北考古項目多,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展開闔作,也鍛鍊了一批年輕人,考古隊伍充滿活力。(本版撰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陳虎 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