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搬得出”任務已完成99.14%
8月22日,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在恩施召開,記者獲悉,截至2019年7月底,湖北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1.83萬戶88.23萬人,已累計建設集中安置點1.15萬個,建成房屋31.61萬套惠及87.47萬人,佔“十三五”總任務的99.14%。
湖北省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紮實開展住房建設、搬遷入住、折舊復墾等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在全國有地位、有影響。2016年到2018年,湖北省連續三年在全國現場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並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也多次介紹推廣湖北省經驗。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計脫貧人口490.7萬人,全省37個貧困縣脫貧“摘帽”20個,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初的14.4%降至2.4%。
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到2019年底,按計劃完成剩餘搬遷建設任務後,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的“搬得出”任務將全面完成。但是,搬遷工作只是“前半篇文章”,脫貧才是搬遷的目的。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湖北省把將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首要任務,進一步加強部門協作,合力攻堅,切實做到“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讓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湖北日報記者 彭一葦)
連結
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湖北打算這樣做
易地扶貧搬遷,為的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目前,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大批村民搬出了條件惡劣的居住地。不僅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脫貧、能融入。湖北省積極謀劃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力爭全勝。
保障基本就業
讓安置群眾“穩得住、能脫貧”
在宣恩縣高羅鎮龍河安置點,19棟紅白相間的樓房就是去年新建成的安置房,共有332戶1303人遷入新居。
35歲的覃紅,原本住在離鎮上40多分鐘車程的山裏,6年前丈夫意外受傷只能坐輪椅,覃紅只能在家一邊種田一邊照顧丈夫。“女兒也在上小學,兩邊很難兼顧,收入也不多。”
2018年搬家後,這一切發生了變化。覃紅一家不僅分到了新房,她還在鎮上母嬰店找到了一份工作,還兼職當保潔員,月收入至少2000多元,工作時間靈活,可以照顧丈夫,以往的難題解決了不少。
找到新工作崗位的不止覃紅一人,安置點有勞動能力的人共512人,除去外出務工和在周邊務工的人外,還有不少人進入了扶貧工廠,鎮上引進了一家服裝公司,200多人成為生産線工人,人均增收1.8萬元。工廠就建在安置點旁,在家門口工作很方便。
“大力發展基本産業,保障群眾基本就業是關鍵。”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本地特色優勢資源都要開發利用好,加快從東部對口幫扶地區定向引進企業,促進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對於就業困難人員,則要動員參與小型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參與保潔、護林、護路、管水、養老護理等公益性崗位,增加勞務收入。
截至2019年7月底,全省1.15萬個集中安置點共落實産業1.31萬個,産業覆蓋率為85.6%。據了解,全省所有安置點將加快發展産業、促進就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每戶有一個主業或有一個勞動力實現就業,年底前實現幫扶到戶工作全覆蓋。
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促進傳統村民變現代居民
8月22日,宣恩縣沙道溝鎮松坪實驗小學開學。這所為松坪安置點配套建設的小學佔地40畝,可容納1000多名學生。
在宣恩縣,像這樣的配套服務還有不少。宣恩縣探索出“1+6+N”安置點後續管理模式,“1”即一個安置點,“6”即配套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就業創業空間、一個標準衛生室、一個文化廣場、一個便民超市、一戶一塊菜地,“N”即因地制宜建立自治組織、愛心澡堂、四點半學校等多種社區服務模式。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將人遷出來,還將改變他們多年形成的習慣,逐漸轉變為現代居民。“對於轉為城鎮居民的搬遷貧困群眾,不僅要確保他們享有同等的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養老、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務,還要更大力度強化基層社區治理和基層組織建設,這是關係安置區持續健康發展的大事。”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
這樣的基層社區,正在全省陸續建立。如松坪安置點就單獨成立了社區,配備9名工作人員。社區網格員、樓棟長、保安、保潔員各司其職,安置點的居民,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還要積極引導搬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加快建立健全新的社區組織體系。”該負責人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各地可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迅速把搬遷群眾有效組織起來,調動他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引導搬遷安置區建立新型鄰裡關係,形成新的社區治理模式,確保每個集中安置點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