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探索的“十堰模式”成全國地下管廊範例
項目技術人員在管廊開放日向市民講解管廊相關知識 攝影 潘思名
國際在線湖北報道:近年來,除仙山、秀水、汽車城之外,湖北十堰的另一張“名片”越發亮眼:地下綜合管廊。
地下綜合管廊又被稱為“共同溝”,是指在城市地下建設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並進行集中管理的大型綜合性市政基礎設施。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有利於解決傳統地下直埋管線所帶來的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十堰管廊是全國首批試點、湖北首個PPP管廊,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十堰管廊長44.5公里,概算總投資約50億元。從2015年12月3日開工,到2017年12月22日啟動試運營;從2018年8月20日全面運營,到2019年4月獲取首筆付費近1億元……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全生命週期運作位於行業前列。財政部、住建部點讚中建三局探索的“十堰模式”——“山地城市集約化建設模式、生態敏感區綠色開發模式、老工業城市政企二元管線體系整合模式,在全國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中建三局搶抓十堰市成為湖北省唯一、全國首批10個管廊試點城市之一的契機,憑藉十堰市火車站北廣場等項目的品質履約及近年來的良好投資口碑,于2015年11月6日以中建股份名義在22家央企中脫穎而出,中標十堰管廊,搶佔行業先機。
中建三局打通融資“腸梗阻”,先後獲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45.25億元的授信額度,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政府方溝通,合理規劃提款規模和節點。截至目前,中建三局累計提款18.23億元,平均融資成本低於行業平均水準。該局還制定系列“花錢”制度,優先使用註冊資本金和中央財政補貼,及時協調9億元中央財政補貼及時到位,及時足額支付進度款,確保工期進展。為盤活企業存量資産,十堰管廊項目正加速推進全國首單管廊類ABS業務——十堰管廊資産證券化業務。
為實現“百年精品管廊”目標,中建三局組織集團化作戰,施工高峰期現場3000人集結,400台機械設備同時運轉,創造“1周1公里、産值1個億”的“十堰速度”。十堰管廊項目在國內首次將分塊預製拼裝技術應用管廊建設,在建設大道、天馬大道、浙江路等6.1公里路段“搭積木”建管廊,節省工期60%,減少70%-80%的建築垃圾;為保護丹江口水庫“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十堰管廊項目將14公里污水入廊,並巧借地勢,利用現狀地形縱坡,使污水在市政管網與入廊管道之間借助重力自由切換輸送……此外,中建三局協助十堰市政府出臺管廊管理辦法、入廊行政管控辦法、收費標準、績效考核辦法、運行維護與安全技術指南、運維實施細則6份政策文件,構建全方位的運營外部政策體系,填補湖北管廊運營政策空白,打造城市管廊行業運營的十堰樣本。
中建三局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湖北省內首個智慧管廊運維管理平臺,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GIS、BIM等技術為支撐,在國內首次將《城市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應用於實踐。該系統開創國內管廊平臺化管理先河,獲國家軟體著作權。十堰管廊享有“全國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管廊”美譽。
中建三局探索的“十堰模式”入選財政部PPP項目示範案例、住建部《管廊施工技術案例》。憑藉十堰管廊全過程、全産業鏈的投資、建設、運營能力和優勢,中建三局在全國多地實施管廊里程突破300公里,向行業輸出“中建方案”,在業內打響“中建品牌”,引領管廊行業發展。(文 鄒青 潘思名 楊仁義 編輯 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