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蓮型雜交水稻將由“中國飯”變成“國際飯”
研究諮詢項目啟動儀式現場 攝影 項俊平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張永良 通訊員 項俊平):一項由10位院士領銜參與,旨在推動紅蓮型雜交水稻在國際市場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應用的研究諮詢項目于8月29日在武漢大學正式啟動。
該項目名為“紅蓮型雜交水稻國際合作發展戰略研究”,依託武漢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由雜交水稻專家、江西省農業科學院顏龍安院士領銜,參與院士還包括朱玉賢、龔健雅、張啟發、謝華安、羅錫文、陳溫福、陳劍平、萬建民、張洪程等。通過課題研究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深度合作,為當地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紅蓮型雜交水稻由武漢大學朱英國院士團隊積40年之力培育,是國際公認的雜交水稻三大細胞質類型之一,是我國雜交水稻重要的遺傳資源。它既可在我國長江流域用作中稻,華南稻作區用作早、中、晚稻種植,也適合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國家推廣種植。其中珞優8號是湖北省首個中稻超級稻品種,連續8年被列為湖北省主導品種,連續7年被列為國家主導品種。2013年“紅蓮型新不育係珞紅3A與超級稻珞優8號的選育和利用”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在當日舉行的項目研究啟動式上,著名水稻專家、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院士表示,紅蓮型雜交水稻耐高溫、適應性廣、産量高、米質優等特性,在“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東南亞、非洲等國傢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和很大的市場空間。
據介紹,該研究項目將調研“一帶一路”沿線代表性國家種植紅蓮型雜交水稻的最佳區域,提出紅蓮型雜交水稻在這些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産業佈局,提供切實可行的推廣方案和品種適應性改良建議;評估這些國家稻米市場需求和潛力、評估推廣紅蓮型雜交水稻的限制性因素和風險,提出種植、管理、品牌打造等計劃方案等。
目前,項目研究團隊已訪問了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等國,與當地科研院所和企業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開展了本土化科研合作育種工作。
外國代表參觀武漢大學雜交水稻鄂州實驗基地 攝影 項俊平
遠道而來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農業廳廳長Mr. Shahzad Sabir、旁遮普大學教授Dr. Muhammad Ashfaq、孟加拉國超級種子公司主席Mr. Mohammed Masum和越南寧平省農業廳廳長Mr. Vu Nam Tien對紅蓮型雜交水稻在當地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
據不完全調查,近年來紅蓮型雜交水稻在國內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種植累計超過4億畝。
研究項目聯繫人、武漢大學教授朱仁山稱,紅蓮型雜交水稻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的推廣應用,對於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戰略,實現我國優質雜交稻種子出口,提高東道國水稻産量和農民收入,保障國際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