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她是一束光——老兵馬旭的無悔人生

2019-09-05 12:31:3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她是一束光——老兵馬旭的無悔人生

圖為:九月一日,馬旭老人在家中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1947年7月的一個夜晚,黑龍江省木蘭縣。

  破舊不堪的土坯房裏,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含淚將一枚銅板縫進女兒衣服口袋裏。

  次日,14歲的馬旭告別慈母,離開家鄉,加入人民解放軍南征北戰的浩蕩洪流。

  一枚銅板,那時只夠買兩個糖丸,是她人生擁有的第一筆財富。

  72年後,作為湖北省軍區離休幹部的馬旭,將夫妻倆畢生積蓄1000萬元捐出,支援家鄉教育事業。

  那枚銅板,沉澱在鉅額善款裏,沉澱著一位老共産黨員的深沉大愛。

  “希望更多人獲得知識的力量”——

  一生節衣縮食,耄耋之年為公益“一擲千金”

  耄耋之年,為公益“一擲千金”。

  這樣一個人——

  住的,卻是偏僻鄉村的老舊平房。

  9月1日下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赴武漢市黃陂區,沿著一條鄉間小道,來到某部隊營區附近、馬旭和老伴顏學庸的住所。

  墻壁斑駁,有的墻面剝落,多處出現裂縫;老式沙發露出了破麻布和棉絮,扶手磨禿了皮;硬板床睡了四五十年,狹小臥室裏的木架上,堆放著各種打包的老物件、舊衣服。

  這樣一個人——

  穿的,總是舊軍裝,春夏秋冬,雷打不動。

  眼前這對老夫妻,都身穿空軍迷彩服,一看就是多年未換。

  馬旭自認為最好的鞋,僅值15元。

  這樣一個人——

  吃的用的,簡約程度令人咋舌。

  堂屋小方桌上,擺著一碗中餐吃剩的綠豆稀飯,兩老預備留作晚餐。

  稀飯、麵條,日常主餐;一部老人手機,兩人合用;一輛自行車,騎了十幾年。

  不可思議的清貧生活,難以想像的艱苦樸素,這對革命伉儷,堅持了一輩子。

  千萬元捐款,竟是這樣節衣縮食,一分一角省出來的!

  如果不是那次“誤會”,他們的平靜生活可能至今不會被打破。

  2018年9月13日,馬旭和顏學庸來到某銀行網點,要求將300萬元資金轉到木蘭縣一個賬戶上。

  “這麼大一筆錢,老人一定是遇上詐騙吧!”銀行工作人員驚呆了。

  經過反復溝通交流,甚至叫來民警,才確認:原來,這是馬旭對家鄉教育事業的第一筆捐款。她準備一共捐1000萬元,餘款待定期存款到期再匯出。

  消息不脛而走,轟動全國,無數人深深感動。

  2019年4月,馬旭將餘下700萬元捐出,兌現了承諾。

  這1000萬元,包括老兩口數十年來的存款,科研成果獎勵,論文著作稿酬,以及賣掉武漢一套商品房的錢。

  “頭一次拿到工資,我把20元錢和母親留給我的銅板兌換成人民幣,一起存進銀行。”馬旭回憶,那是她的第一筆存款。

  那枚銅板,從此永遠離開她的視線。

  在她入伍後不久,母親就已去世。那張存摺,也存進了她對母親的眷念。

  談到為何捐資,馬旭説,習主席號召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我要回饋當年送我參軍的故鄉,不為別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能獲得知識的力量。

  “沒啥也不能沒有強大的祖國”——

  空降兵部隊第一批女傘兵,保家衛國摯愛天空藍

  “沒啥也不能沒有強大的祖國!”採訪中,馬旭三次重復這句話。

  童年的記憶,銘刻馬旭腦海。

  東北淪陷日寇之手,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馬旭和弟弟全靠母親説大鼓書掙錢養活,吃了上頓沒下頓,穿的是“更生布”。“棉紡布只供給日本人。一般老百姓只能用回收再利用的‘更生布’製成衣服,皺皺巴巴,穿上幾次便到處破洞。”

  小時候,馬旭常聽媽媽説大鼓書。楊家將、木蘭從軍、岳母刺字等忠貞報國的故事,在她幼小的心靈埋下了從軍報國的種子。

  入伍後,馬旭先後在東北軍政大學、第一軍醫大學等校學醫,1961年被分配到武漢軍區總醫院。聽説新組建的空降兵部隊急需野戰軍醫,她主動申請奔赴部隊。

  作為軍醫,馬旭本可踏踏實實負責相對輕鬆的衛勤保障,她卻一到部隊就強烈要求隨隊跳傘。“戰士傘降到哪,軍醫就應該跟到哪,這樣才能保持戰鬥力!”這是她的理由。

  身高僅1米53,體重不足35公斤。她的申請沒被批准,再寫血書,也無濟於事。

  執著的馬旭沒有放棄。男兵訓練時,她就躲在一旁“偷學”。

  有一次跳平臺訓練,她忍不住跑上去想參加實訓,卻被傘訓長一把拉了下來。戰士們發出哄堂大笑,有的人還小聲説,“馬軍醫這不是瞎胡鬧嘛!”

  當晚,她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憋足了勁要“上天”。

  馬旭在房裏挖了個兩米多長、一米多寬、一米多深的大坑,偷偷從傘訓場挖沙子墊上,把兩張桌子摞起來當平臺,每天練習上百次。

  剛開始試跳時,她東倒西歪,腿腳摔得腫脹。半年堅持下來,她跳沙坑,像釘子一樣穩穩釘在地上。

  這時,部隊進行考核,馬旭再次要求參訓。分管傘訓的副師長被磨煩了,瞪著眼睛説:“好!但你要比大家都跳得好才行。否則,以後不許再提。”“你説話可要算數!”馬旭高興壞了。

  訓練場上,馬旭登上平臺連跳三次,非常標準,誰也挑不出一點毛病。不少本想“看笑話”的官兵,轉而使勁鼓掌大喊“跳得好”。

  第二年,“新中國空降兵部隊第一批女傘兵”,寫上了馬旭的名字。“像坐轎子一樣飄在天空,心曠神怡。”憶及首次跳傘經歷,老人笑容如漫天綻放的傘花般燦爛。

  武漢長江上空水上跳傘,青海格爾木海拔5000米高原跳傘……140余次,馬旭和戰友們神兵天降,為踐行保家衛國的誓言揮灑汗水。

  祖國強大了,人民才能過上好日子。

  2019年6月底,馬旭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木蘭縣。“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老人熱淚盈眶。

  她捐建的木蘭縣文博藝術中心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後將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等文化教育公益活動。

  那枚銅板,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回到了母親身邊。

  “哪怕螢火之光,也要做個有用的人”——

  癡迷科研老有所為,奮鬥是她的標準軍姿

  同為軍醫的顏學庸,與馬旭同齡。

  對於“裸捐”,顏學庸毫不猶豫支持妻子,“平時沒多少花銷,工資夠用了。”

  夫妻倆相濡以沫56載。

  為了事業,兩人婚後不久即約定,終身不生孩子。

  離休後,為繼續科學研究,他們放棄組織安排的優越條件,生活在鄉村小院。

  為了充電,花甲之年的老兩口還一同考研。

  馬旭為補習日語,滿屋子都貼滿單詞小紙條,從早學到晚。

  他們,既是無話不説的生活伴侶,更是科研路上的最佳搭檔。

  沒有設施就自費購買,沒有器材成品就親自動手製作。

  空降著陸的瞬間,強大的衝擊力容易造成戰士腰部或踝部骨折。兩人反復試驗,設計出一種充氣護踝,能像襪子一樣套在腳上,下降時充氣緩衝,降落後把氣放掉。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在空降兵部隊推廣使用。

  1995年,他們還研製出高原跳傘“供氧背心”,以減輕單兵裝備負重,填補了我國空降兵高原跳傘供氧方面的一項空白。

  申請了4項國家專利,發表了《空降兵非戰鬥成員初步分析》等百多篇學術論文和訓練教材,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等科研書籍。1997年,空降兵某軍政治部曾專門發文,授予兩人“科研老兵”稱號。

  “老了也要追夢,哪怕螢火之光,也要做個有用的人。”馬旭這樣説。

  奮鬥,她永遠挺立的標準軍姿。

  千萬元捐款,又一縷照亮夜空的螢光。

  “有人説她太‘摳’,她是對自己摳,對別人大方;有人説她愛跳傘是想出風頭,實際上她是真心熱愛部隊、熱愛國家。”

  馬旭在部隊時的老領導、離休軍職幹部周良喜,對她的印像是“勤儉”“勇敢”“認真”“樸實”。

  “神兵天降的勇冠巾幗,懸壺濟世的軍中醫者,勤學善研的科研老兵,一生節儉成為軍中傳奇。”省軍區武漢第七離職幹部休養所所長向緒林,在一篇文章裏這樣表達敬意。

  最近,馬旭收到不少來自木蘭縣中小學生的來信。

  木蘭縣民主小學學生李佳昕在信中寫道,“您的行為無聲,卻給人無窮的力量。在我的心裏,您是一束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志兵 王馨 通訊員 朱勇 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