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繡娘五十幅絕美漢繡迎軍運
8月28日,黃春萍帶領她的團隊正在趕制軍運會漢繡作品
“以針代筆,以線潤色”,耗時近10個月,由20人團隊精心繪製,武漢市武昌區錦繡坊黃春萍漢繡工作室的50幅迎軍運漢繡作品將於月底揭開“神秘面紗”。漢繡傳承人黃春萍通過獨創虛實針法,將中國水墨畫與傳統刺繡創意結合,創作出3種不同主題的迎軍運漢繡美畫卷。
黃春萍
“以針代筆”獨創虛實針法
11日,記者在紅巷藝術城的黃春萍錦繡坊內,搶先觀賞了數幅已完成的刺繡作品:有“橫空灌籃”的籃球,有“戰尤酣”的網球,還有“旋風騰越”的跳遠……作品中的運動員動作、神情、肌肉紋理和散發出來的張力,讓人身臨其境,靈動異常。
“50幅作品中,以軍運會賽事為主題的作品27幅,以吉祥物‘兵兵’為主題的作品4幅,還有19幅作品則以江城地理風貌為主題。”正在趕制最後一幅“兵兵”主題作品的黃春萍告訴記者,作為軍運會的一名武漢東道主,她想用漢繡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她從2018年就開始構思50幅作品的題材,2019年1月開始正式動工,由20名員工共同參與繪製。不少員工第一次開始學習由她獨創的“虛實”針法。
“比如這幅以三峽為背景的‘兵兵’,要先用水墨顏料畫出原型,再用針線作第二次創作,創作的過程對配色和針法有很高要求,需要不斷琢磨。”現場,黃春萍嫺熟地穿針引線,不一會兒,“兵兵”頭部的刺繡工作就接近尾聲,活靈活現的“兵兵”動感十足。
漢繡作品(馬術)
下筆之前“寫生”打腹稿
“拍照、書法、繪畫、刺繡、文化底蘊——要創作好的作品,這些技能缺一不可。”談及創作這50幅作品的困難,黃春萍直言“非一日之功”。儘管有20人參與,但作品的前期構思、繪畫和毛筆字題詞都由她親自操刀。
記者看到,在19幅以江城風貌、地理文化為主題的作品中,黃鶴樓、古琴臺、東湖、武漢大學等景物都在其中,並配有不同的題詞,比如東湖主題作品的題詞就是“東湖荷韻,靈秀磨山”,與作品相得益彰更顯底蘊。“題詞的字體是毛筆字中的一種,叫爨寶子碑體。”學美術出身的黃春萍説,她練習這種毛筆字體已有30多年,50幅作品全由她題詞。
為創作好這19幅江城風貌刺繡作品,黃春萍還花了大量時間前往實地“寫生”,有時候為選好點位,她需要先拍照取景。“一去就是一整天,只有把底稿打好了,才能在真絲緞上下筆。”據悉,每一幅作品都是在1.2米長左右的真絲緞面上創作,成本400元左右。若沒有之前的腹稿,下筆後很容易造成浪費。
漢繡作品(體操)
殘疾人繡娘首繡“運動員”
黃春萍和她的團隊為了完成這50幅作品,每天都要繡14個小時。在參與繡制的20人中還有5人是殘疾人。
記者在工作室內見到了正在認真繡制射擊主題的吳霞光。吳霞光今年46歲,聽力一級殘疾,如果不戴助聽器,完全聽不見聲音。2013年她開始師從黃春萍學習刺繡,由她主要參與繪製的迎軍運作品有兩幅,這幅射擊運動刺繡圖已接近完工。
“這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創作方法,最難繡的是運動員的四肢肌肉和面部表情。”吳霞光指著繡圖上的運動員説,要想繡得生動,就必須表現運動員在運動時特有的肌肉和表情狀態。為此,她在走路時經常觀察路人的表情,並通過觀看多種運動賽事去琢磨運動員的各種肌肉狀態等。如今經她手繡出來的作品,不僅動感和張力十足,運動員皮膚特有的光澤感也被表現出來。
黃春萍告訴記者,因軍運會的運動員來自世界各地,此次繡制的運動主題作品中,還特地選取了3種膚色的運動員,方便採用不同的配色。(文/記者史鳳玲 圖/記者高勇)
漢繡作品(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