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國科技官員光谷求學取經
9月16日,受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UNSCTD)與國家科技部委託,“發展中國家科技園和孵化器運營管理技術培訓班”在光谷武漢未來科技城開班,為期兩周。
講台下的20名“洋學生”,來自安哥拉、博茨瓦納、喀麥隆、多米尼加、尼泊爾、尼日利亞、斯裡蘭卡、南非、泰國、烏干達、蒙古、塞爾維亞、印度尼西亞、也門14個國家,全部為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成員國,不少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這是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與國家科技部連續第二年將該培訓指定在光谷舉行。承接單位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總經理韓道介紹,去年這些國家曾派過一批人員來學習,班上級別最高的是烏干達科技創新部部長。“中國光谷在海外很有知名度,許多學員對這裡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感到驚嘆。”他説,培訓班大部分學員都是所在國家的科技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迫切希望向中國學習的創新經驗是科技園區規劃、科技政策創新和孵化器管理等方面。
南非創新中心高級經理凱勒布吉勒介紹,該國有120多個孵化器,但是在政府與企業的對接上,還需要有更多經驗來借鑒。“特別是關於孵化器、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烏干達科技創新部司長巴西爾·阿傑爾説,這能給烏干達的科技創新提供借鑒樣本。
據悉,此次培訓涉及12門課程,光谷將安排政府工作人員、大學教授、行業專家和企業家等不同領域的授課者,系統介紹國家高新區建設思路與東湖高新區發展歷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內涵與發展趨勢、大企業內部創業孵化器建設思路、大學科技園建設思路與典型案例、創新人才支持政策與人才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經驗。(湖北日報記者李墨、通訊員嚴天鳳)
連結
30年科技創新經驗走向海外——聯合國官員寫給光谷的一封信
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總經理韓道辦公室墻上的一個相框,裝著聯合國技術與後勤司司長沙米卡·N·西裏曼的一封信。
信中寫道:“我寫這封信,是為了衷心感謝您對科技創新政策管理與孵化器規劃班的組織和舉辦所作出的貢獻。許多參與者高度讚揚課程的實用性、實地考察和與從業者面對面環節。參與者們收穫了友誼,並表達了進一步合作的意願。希望通過你們的培訓班,讓這些經驗惠及更多國家。”
聯合國官員兩抵光谷“站臺”
“這封信于我們而言,是友誼,也是信任。”韓道説。
30年前,光谷的起源曾經歷“第三次浪潮”的沖刷,深受矽谷影響,並在這些年不斷向美國、以色列等創新國家,以及北京、深圳等創新型城市學習。經過30年的探索,光谷逐步形成自己的創新創業模式,許多改革創新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除了光纖光纜、智慧手機等走向全球的“光谷造”,光谷的科技創新模式,也悄然“漂洋過海”。
9月16日,沙米卡女士時隔一年,再次從聯合國趕來,登上了光谷的演講臺。
她説,現在全球正致力於一種可持續性經濟發展,不管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如此。全世界非常多的經驗都顯現出,科技園、加速器、孵化器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年輕的創業者來説,需要這樣的孵化器幫助他們建立和其他社會人員或社會組織的聯繫,比如説和産業和院校的聯繫,這樣創新合力才能真正被集結和發展起來。“在未來兩周,大家有機會了解到中國光谷的經驗和做法,希望大家能把光谷發展的成功做法用在自己本國發展當中,基於自己本國實際情況來舉辦卓有成效的促進經濟、區域發展的活動,通過互相協作,産出一些可以真正落地到本國土壤中的産業或創新發展規劃。”
市場換技術,技術換市場
2012年,武漢市與華中科技大學在光谷成立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賦予它的使命是“頂天立地”。
頂天,需要在光電子領域突破更多“科技無人區”;立地,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大膽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把更多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
7年時間,光電工研院做了3件事:科技産業化,産業信息化,信息資本化。
截至目前,累計孵化110多家企業,總估值超過40億元。發起成立育成創業投資基金,投資立項項目120個,投資金額超過5800萬元。推動34項科技成果成功轉移轉化,轉化價值超過2.9億元。
去年10月底,光電工研院首次發佈《全球化發展戰略規劃》,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生態,一方面拿市場換技術,另一方面拿技術換市場,推動光谷形成光電子的全球創新網絡。
光電工研院近年一直保持著與新加坡、法國、日本、英國、美國等科技強國合作,加強聯合創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互動,輸出光谷光電子的科技産業與創新能力。
韓道表示,“一帶一路”是光電工研院國際化佈局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産品的合作,還有創新方法、科技和産業的合作。
“科技創新一定是全球化的。”他説,中國光谷要做“世界光谷”,科技和産業無疑是融入世界創新的重要通行證。我們希望,未來把更多國際先進技術、國際化人才和市場機遇帶到光谷,實現轉化,再讓光谷産品返回國際市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通訊員 嚴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