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湖北現代立體交通打造“祖國立交橋”

2019-09-24 16:51:5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一條條公路翻山越嶺,一道道長虹飛架南北,一輛輛列車風馳電掣……

  地處中國地理中心,從“九省通衢”升格“九州通衢”,湖北交通建成“祖國立交橋”觸手可及。

  説走就走,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現代立體交通為百姓出行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

  從無到有:“走到哭”變“當天可往返”

  9月20日晚6時,秦巴山深處。

  59歲的竹山縣柳林鄉白河村黨支部書記夏行文,搭乘便車前往縣城探望兒子,100分鐘後到達,備著的飯菜還是熱乎乎的。

  白河村是竹山縣以南最偏遠的山村,距離縣城110多公里。最早通車時,去趟縣城輾轉8個小時。

  “通車前,更是‘難於上青天’。”夏行文講起40多年前的一次經歷,“直想哭”。

  夏行文18歲那年的一個冬日,清晨5時許,天還沒亮,他就和同伴一起上路了。他們先坐上一條運貨的小木船,順流而下。到官渡鎮住一晚後,搭上一輛去竹山縣城的解放牌大貨車,因下雪結冰,只得下車步行。上午9時出發,到晚上8時才到達縣城。

  返程時雪下大了,車還是不能開,坐船也慢。二人一合計,決定走回去。結果這一走,就是三天兩夜。

  “被窮山惡水阻隔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夏行文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570戶的白河村,有200余戶村民擁有小轎車。

  1978年10月,竹山至柳林公社(官渡通往現白河口村)公路建成通車。

  幾十年來,以白河村為起點,先後建起5條出村道路,分別通往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巫溪。

  千畝煙葉、800畝藥材基地,山貨走出大山,俏銷全國。昔日最貧困的白河,如今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破萬元。

  資料顯示,近年來,湖北省四大連片貧困地區建成總長3813公里的扶貧攻堅特色路,惠及29個貧困縣、800萬貧困人口。2017年,竹山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勉強通車的公路不足1000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發展大跨越。

  2013年底,全省百分之百的村實現公路全覆蓋;2015年底,全省實現村村通客車;2018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達6368公里,縱橫山川溝壑、江河湖網。

  從有到優:“曬層皮”變“瞇一覺”

  “今日同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

  9月15日上午11時許,74歲的黃德華,一路哼唱著京劇《智取威虎山》的唱段,回到武漢市硚口區安定巷家中。

  黃德華是個“老漢口”,也是“老票友”,常去中山公園、古田二路等地聽戲。當天,他搭乘622路公交車往返。

  “憑老年卡坐車不要錢,蠻方便。”黃德華笑著説。

  早年,黃德華曾在硚口區房地産公司工作,“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江漢一橋通車前,我每次到漢陽去看姑媽,都得坐劃子(小木船)。夏天,頂著太陽曬,要脫一層皮。”黃德華説。

  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62年後,湖北已建和在建長江大橋36座。

  改革開放後,黃德華離職幹個體,經常到蕪湖、南京等地進貨,要麼乘船好幾天,要麼坐火車反復轉車。

  “幾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瞧現在,去南京,坐高鐵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黃德華生活的大武漢,軌道交通9條線路、318公里已串聯成網;天河機場暢達全國、開闢了63條國際航線;武漢新港躋身世界內河港口第一方陣……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黃德華感慨:“前兩天去了趟東湖梨園,還在車上瞇了一覺。舒舒服服,就是給交通打的高分。”

  多種選擇:“急跳腳”變“超淡定”

  “紀總您好,修改好的書稿,保證半小時送到。”

  9月16日上午,家住武漢市洪山區吳家灣的胡賢,接到客戶一個電話後,騎上公司的電動車,很快趕到光谷金融港的客戶辦公室。

  “擱在5年前,我可不敢這麼淡定。”胡賢笑著説。

  胡賢老家在通城縣大坪鄉水口村,2000年大學畢業後在漢口一家出版社工作,那時感覺每天出門就是一個字——趕,“有一次搭錯公交車,結果碰上堵車,上班遲到十幾分鐘,當月績效都‘打折’了。”

  創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客戶遍佈武漢三鎮。胡賢出行距離越來越遠,心態卻越來越淡定。

  “上次約了一個客戶在漢口見面。我早上8點起床,不慌不忙吃個早飯,騎上共享單車到光谷廣場地鐵站,坐地鐵,9點就到了青年路。”

  地鐵、公交、私家車、網約車、計程車、共享單車……出門的選擇越來越多。

  “車早買了,但除了過年回家、送貨之外,基本上都不開了。有急事叫網約車,不急就騎電動車、共享單車或坐地鐵。”

  説起回老家,胡賢想起當年到武漢求學時,先坐半個多小時中巴車到縣城,然後坐4個多小時汽車到武漢,一路顛簸。

  “2009年咸寧通了高鐵,4年後與武漢又有了城際鐵路。從武漢到咸寧,真的是‘一碗雞湯’的距離。”

  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從電力機車再到“和諧號”“復興號”開進湖北,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里程達1130公里。

  根據規劃,到2022年,全省綜合交通網里程將突破30萬公里。

  “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公路、鄉鄉通二級公路、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的願景,讓人怦然心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鄧城 袁平安)

  專家點評

  外連世界內惠民生

  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與百姓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天塹變通途”。新中國成立70年來,湖北交通運輸事業大踏步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湖北交通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帶給老百姓的,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竹山的村支書夏行文,從步行三天兩夜,到一天內能往返縣城,感受到交通進步給山村發展帶來的巨變;武漢老市民黃德華,在城市交通設施升級中,感受到現代交通的舒適;創業者胡賢,通過出行方式的改變,感受到無所不在的便捷。

  以高速公路為例。2010年以來,全省高速公路從人工收費發展到全省聯網收費、ECT全國聯網、不停車收費,從傳統養護髮展到科技養護、綠色養護、預防性養護,從基本的中途補給站發展到現代化的服務區綜合體、五星級公廁,從車巡人防保安全發展到“可視、可測、可控”的路網運行監測和統一指揮調度,不斷推進高速公路服務供給邁向高端水準,人民群眾出行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湖北省公路學會理事長 白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