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現代立體交通打造“祖國立交橋”
一條條公路翻山越嶺,一道道長虹飛架南北,一輛輛列車風馳電掣……
地處中國地理中心,從“九省通衢”升格“九州通衢”,湖北交通建成“祖國立交橋”觸手可及。
説走就走,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現代立體交通為百姓出行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
從無到有:“走到哭”變“當天可往返”
9月20日晚6時,秦巴山深處。
59歲的竹山縣柳林鄉白河村黨支部書記夏行文,搭乘便車前往縣城探望兒子,100分鐘後到達,備著的飯菜還是熱乎乎的。
白河村是竹山縣以南最偏遠的山村,距離縣城110多公里。最早通車時,去趟縣城輾轉8個小時。
“通車前,更是‘難於上青天’。”夏行文講起40多年前的一次經歷,“直想哭”。
夏行文18歲那年的一個冬日,清晨5時許,天還沒亮,他就和同伴一起上路了。他們先坐上一條運貨的小木船,順流而下。到官渡鎮住一晚後,搭上一輛去竹山縣城的解放牌大貨車,因下雪結冰,只得下車步行。上午9時出發,到晚上8時才到達縣城。
返程時雪下大了,車還是不能開,坐船也慢。二人一合計,決定走回去。結果這一走,就是三天兩夜。
“被窮山惡水阻隔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夏行文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570戶的白河村,有200余戶村民擁有小轎車。
1978年10月,竹山至柳林公社(官渡通往現白河口村)公路建成通車。
幾十年來,以白河村為起點,先後建起5條出村道路,分別通往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巫溪。
千畝煙葉、800畝藥材基地,山貨走出大山,俏銷全國。昔日最貧困的白河,如今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破萬元。
資料顯示,近年來,湖北省四大連片貧困地區建成總長3813公里的扶貧攻堅特色路,惠及29個貧困縣、800萬貧困人口。2017年,竹山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勉強通車的公路不足1000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發展大跨越。
2013年底,全省百分之百的村實現公路全覆蓋;2015年底,全省實現村村通客車;2018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達6368公里,縱橫山川溝壑、江河湖網。
從有到優:“曬層皮”變“瞇一覺”
“今日同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
9月15日上午11時許,74歲的黃德華,一路哼唱著京劇《智取威虎山》的唱段,回到武漢市硚口區安定巷家中。
黃德華是個“老漢口”,也是“老票友”,常去中山公園、古田二路等地聽戲。當天,他搭乘622路公交車往返。
“憑老年卡坐車不要錢,蠻方便。”黃德華笑著説。
早年,黃德華曾在硚口區房地産公司工作,“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江漢一橋通車前,我每次到漢陽去看姑媽,都得坐劃子(小木船)。夏天,頂著太陽曬,要脫一層皮。”黃德華説。
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62年後,湖北已建和在建長江大橋36座。
改革開放後,黃德華離職幹個體,經常到蕪湖、南京等地進貨,要麼乘船好幾天,要麼坐火車反復轉車。
“幾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瞧現在,去南京,坐高鐵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黃德華生活的大武漢,軌道交通9條線路、318公里已串聯成網;天河機場暢達全國、開闢了63條國際航線;武漢新港躋身世界內河港口第一方陣……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黃德華感慨:“前兩天去了趟東湖梨園,還在車上瞇了一覺。舒舒服服,就是給交通打的高分。”
多種選擇:“急跳腳”變“超淡定”
“紀總您好,修改好的書稿,保證半小時送到。”
9月16日上午,家住武漢市洪山區吳家灣的胡賢,接到客戶一個電話後,騎上公司的電動車,很快趕到光谷金融港的客戶辦公室。
“擱在5年前,我可不敢這麼淡定。”胡賢笑著説。
胡賢老家在通城縣大坪鄉水口村,2000年大學畢業後在漢口一家出版社工作,那時感覺每天出門就是一個字——趕,“有一次搭錯公交車,結果碰上堵車,上班遲到十幾分鐘,當月績效都‘打折’了。”
創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客戶遍佈武漢三鎮。胡賢出行距離越來越遠,心態卻越來越淡定。
“上次約了一個客戶在漢口見面。我早上8點起床,不慌不忙吃個早飯,騎上共享單車到光谷廣場地鐵站,坐地鐵,9點就到了青年路。”
地鐵、公交、私家車、網約車、計程車、共享單車……出門的選擇越來越多。
“車早買了,但除了過年回家、送貨之外,基本上都不開了。有急事叫網約車,不急就騎電動車、共享單車或坐地鐵。”
説起回老家,胡賢想起當年到武漢求學時,先坐半個多小時中巴車到縣城,然後坐4個多小時汽車到武漢,一路顛簸。
“2009年咸寧通了高鐵,4年後與武漢又有了城際鐵路。從武漢到咸寧,真的是‘一碗雞湯’的距離。”
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從電力機車再到“和諧號”“復興號”開進湖北,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里程達1130公里。
根據規劃,到2022年,全省綜合交通網里程將突破30萬公里。
“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公路、鄉鄉通二級公路、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的願景,讓人怦然心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鄧城 袁平安)
專家點評
外連世界內惠民生
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與百姓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天塹變通途”。新中國成立70年來,湖北交通運輸事業大踏步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湖北交通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帶給老百姓的,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竹山的村支書夏行文,從步行三天兩夜,到一天內能往返縣城,感受到交通進步給山村發展帶來的巨變;武漢老市民黃德華,在城市交通設施升級中,感受到現代交通的舒適;創業者胡賢,通過出行方式的改變,感受到無所不在的便捷。
以高速公路為例。2010年以來,全省高速公路從人工收費發展到全省聯網收費、ECT全國聯網、不停車收費,從傳統養護髮展到科技養護、綠色養護、預防性養護,從基本的中途補給站發展到現代化的服務區綜合體、五星級公廁,從車巡人防保安全發展到“可視、可測、可控”的路網運行監測和統一指揮調度,不斷推進高速公路服務供給邁向高端水準,人民群眾出行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湖北省公路學會理事長 白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