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文創讓文物“復活”
原標題:穿越千年見識越王勾踐仗劍走天下 省博文創讓文物“復活”
圖為:VR技術連接起古老的編鐘和今天的遊客。
圖為:省博文創産品吸引眾多遊客。
快來,湖北省博物館又有新的打卡處了!10月17日記者獲悉,以省博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為原型製作的“兵”主題5G體驗互動遊戲,軍運會期間正式在省博上線,觀眾可以在VR設備協助下,“穿越”回吳越爭霸的春秋時代,手持越王勾踐劍保家衛國。
王者之劍的跨時空旅行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2500年不銹不蝕,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成一代霸主的事跡銘記史冊。陪伴勾踐歷經滄桑,見證那段亂世傳奇的,正是他的王者之劍。
然而普通觀眾與這柄王者之劍一定會隔著展廳的玻璃,節假日還可能隔著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群,此次上線的“兵”互動遊戲圓了普通人的仗劍之夢。
“傳統的文物展陳,受限于物質,文物與觀眾之間的直接連接只有眼神,還是單向的,由觀眾指向文物,而信息化、數字化的賦能,讓文物與觀眾互動了。”湖北省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楊理勝接受採訪時説,信息化的展陳方式,不僅豐富了文物與觀眾的連接路徑:觀眾可以“觸摸”甚至“操作”文物;還能讓文物“自我介紹”。湖北省博物館是國內首個5G智慧博物館,觀眾來到省博,手機進入5G智慧博物館APP,掃描展櫃裏的文物,就能看到文物的前生今世。
數字技術不是文物“活”起來的唯一手段,觀眾不僅可仗VR之劍,還能執再造之劍。
2018年由湖北省博物館授權監製,玉雕大師袁廣如、袁霖父子,沈廣隆劍鋪第四代掌門人沈新培全力創作而成的再造版“越王勾踐劍”面世。多位文博專家高度肯定“越王勾踐劍”再造意義,稱其集國寶文物、大師、珍稀和田玉、頂級技藝于一身,實現了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完美統一。因為話題的熱度,越王勾踐劍又收穫一波社會關注。
湖北省博物館市場部主任王亮介紹,一柄2500年前的王者之劍自出土之日起,就不曾退出人們的視線,除自身價值貴重外,持續不斷地研究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創出品,讓它和現世今日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省博每年會推出上百款新的文創産品,現有文創産品涉及首飾、文具、擺件等十余個大類,上千個品種。”
文創開闢了一條能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活在現代生活,活在人們心中的路。
跨場景連接見證文明的流傳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這樣認知讓文物活起來:這是博物館的超級連接功能的真正體現,通過對文物內涵的充分開掘、輔以專業的工業設計,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呈現給大眾。
方勤告訴記者,“讓文物活起來”,湖北自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就開始實踐。從編鐘出土之日起,湖北省博物館最為關注的就是如何讓這套珍貴的樂器真的可以演奏出樂曲來,所有圍繞它的保護都是建立在對編鐘音樂功能的充分研究之上的,包括為了保護它而進行的複製,也一直伴隨著對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研究。
作為曾侯乙編鐘及曾侯乙墓展陳的延伸,湖北省博編鐘樂團的演出,每天吸引海內外觀眾排長隊入場觀看,平均每天演出3場至4場,一年至少1100場。“雖然現在的博物館對於音樂演奏早已司空見慣,可在當時用‘演奏+科學報告’‘動態展示+靜態展示’的形式展示文物,在國內引起轟動。編鐘樂舞也得以成為湖北特色,名震海內外。”方勤介紹。
2018年在東湖之濱,印度總理莫迪走上舞臺親手敲響編鐘。
2019年“十一”假期,湖北省博共接待遊客近14萬人,編鐘樂舞每天演出5場至6場,共有1.4萬觀眾觀看,每10位走進省博的遊客就有一位觀看編鐘演出。湖北省博市場部主任王亮説,目前每場編鐘演奏最多容納400名觀眾,節日加場、場場爆滿已是常態。
除了聽編鐘,還能演奏編鐘。此次為致敬軍運會,省博聯手多家機構推出“樂”主題的互動體驗。10月1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曾侯乙編鐘全息投影在綜合館區二樓亮相,遊客徒手即可敲響編鐘。另一邊設置的VR體驗區,遊客戴上5GVR體驗設備,以互動遊戲的方式感受演奏編鐘的樂趣。孔子時代的金聲玉振穿透時空,文明的流傳就此發生。
活起來的文物才能火起來
68歲的王阿姨在工作人員指引下戴上游戲頭盔,“編鐘就在眼前啊,鐘上的各種花紋都看得很清楚,”王阿姨説,揮動手柄,通過VR眼鏡就是在操作鐘槌,“敲到不同的編鐘位置,聲音也不一樣。”
一鐘雙音,正是曾侯乙編鐘的驚世之處,代表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瞭中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然而也給互動遊戲的創作提出了難題。
武漢渲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樂·兵”主題5G互動遊戲的開發製作方。公司創始人李昱谷介紹,在歷時一年半自主開發過程中,最早試做了一個版本,玩家敲一下發一個音,“省博專家告訴我們,曾侯乙編鐘有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一鐘雙音,於是我們決定,不粗製,要完全還原!”
博物館文創的難點之一,就是對文物價值的讀取和重現。此次“樂·兵”主題5G互動遊戲的創作中,編鐘的聲音採集了原件第三次敲擊的音樂,與原音一樣。利用數字掃描技術,100%還原文物鐘體細節,包括編鐘的外形、材質紋路、單個編鐘上的文字等,李昱谷説:“最難的還不是鐘體表面的乳釘,是人形精美支架上的紋路,比小拇指還小,有些甚至需要人工處理還原。”
遊戲製作完成,李昱谷也成了半個專家,他介紹:“由於敲擊點比較小,要引導玩家正確敲擊併發出相應的聲音,就有一定難度。”最終他們升級了10多個版本,“盡力還原傳世寶物,才對得起老祖宗的文化遺産。”
美好的體驗讓“敲編鐘”一露面省博就迅速躥紅,劉盛介紹,“十一”期間,每天接待近200人,“很多家庭遊客,孩子玩過,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也要玩。”
讓文物活起來,成為越來越多文博機構的自覺追求。在省博的規劃中,5G智慧博物館能讓博物館的超級連接作用發揮得更淋漓盡致,“這會是一個海量的知識信息庫,可以更大程度地發掘藏品的文化內涵。”方勤表示,瑰麗的楚文化有著永恒的影響力,這正是博物館與民眾最大的連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