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赴“知音之約”探秘文脈漢陽
20日,百餘名中外媒體記者會聚武漢漢陽,赴一場“知音之約”,感受武漢人文魅力:聽古琴臺的音韻繚繞,感受千古知音文化,看中國近代工業“漢陽造”如何在武漢發軔,在江欣苑社區採訪非遺文化傳承、體驗居民幸福生活……一天之內“穿越”千年,眾多媒體記者直呼“武漢底蘊厚重,歷史、地理非同一般”。
千古知音文化連通天下
盧旺達攝影記者Gabby Munyengabe起身用手機全程攝錄武漢古琴研究會劉文昭演奏古琴曲《流水》 長江日報記者肖娟 攝
“109個國家的近萬名現役軍人運動員相聚武漢,一定能夠找到知音。止戈為武,和平就是軍人的最高榮譽。”在古琴臺,解放軍報資深記者孫曉青手持專業照相機,頻頻按下快門。他説,高山流水、知音傳説此前多有耳聞,但親臨古琴臺,才知千古傳説源自武漢,方覺武漢人熱情好客、廣結天下知音是有歷史淵源的。
琴臺碑、滄浪亭、知音亭、伯牙子期石雕……漫步“天下知音第一台”古琴臺,2000多年前的知音傳説猶在眼前。當古琴曲《流水》的優美旋律從武漢古琴研究會劉文昭的指尖流出,來自盧旺達的攝影記者Gabby Munyengabe不禁起身用手機全程攝錄。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世界上結交朋友的方式很多,但通過音樂等藝術形式找到心靈相通的朋友,這是非常有創造力的文化。中國人的友誼非常特別,也非常感人。
“來到漢陽,就是知音”。作為知音故里,漢陽區以知音情懷廣納天下英才,以知音之名熱情迎接各路賓客。該區積極推進“知音文化”IP重塑賦能計劃,利用多種傳播形式,持續捂熱知音文化土壤、賦能知音文化品牌,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武漢的“知音文化”,以知音為媒助推文化事業振興和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百年“漢陽造”煥發工業榮光
中外媒體記者參觀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 鳳凰網記者裴江祥 攝
離開古琴臺,中外媒體記者們抵達月湖橋畔的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近距離感受百年“漢陽造”所代表的中國近代工業榮光。進入展館,現代化的科技展示手段和琳琅滿目的展品,讓媒體記者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漢陽造”的百年滄桑與傳奇。“工業奠基,教育立世,在這裡能觸摸到武漢註定崛起的歷史文化底蘊”。
“沒想到張之洞在武漢留下了這麼多深刻印記。興實業、練新軍、修鐵路、辦教育,這座城市的交通、工業、教育竟然都深受當年影響”。鳳凰網記者裴江祥曾在武漢體育學院求學4年,大學時對武漢的記憶大多留在學校周邊,本次漢陽之行讓他對武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武漢三鎮面積之廣,讓武漢城市擴展的潛力極大。漢陽的發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中國網記者裴希婷是第一次來到武漢。她説,武漢江美、景美、路美,目之所及,城市的綠化、亮化和美好都十分別致用心,武漢人民也非常熱情好客有禮。在博物館裏看過了“漢陽造”開創中國近代工業的艱難時代,再看如今建設現代的美麗城市,她祝福“武漢越來越好,國家越來越強盛”。
居民們的笑容亮出“幸福指數”
中外媒體記者體驗江欣苑居民採蓮船民俗表演 新華社記者李方宇 攝
最後一站,媒體記者們來到江欣苑社區高龍博古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武漢傳承園。這裡的百工坊免費為高龍、漢繡、木雕船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等54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提供展示廳和工作室。
近兩個小時裏,大家在漢秀博物館和一個個非遺文化工坊中流連,還觀看了民俗文化表演採蓮船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高龍表演。有的媒體記者還和居民一起,體驗採蓮船的喜慶熱鬧,扛了扛重達近50公斤的高龍龍頭。
“我在武漢坐計程車,聽到司機談起家鄉,都是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解放軍報資深記者孫曉青看著眼前江欣苑社區居民們的笑臉,感嘆道,“軍運會讓全世界看到武漢的發展成就。身臨其中,我發現,對一座城市最好的褒獎就是居民的幸福指數。”
陜西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記者劉波也有同感。他是陜西安康人,漢江過境,奔流至武漢,“一衣帶水,我對武漢一直非常關注”。他説,一場軍運會,不僅讓武漢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武漢每天不一樣,武漢人也每天很幸福。這種氛圍會激勵城市更加乘勢而上,獲得更大的發展”。(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肖娟 通訊員劉晶晶 黃璜 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