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中外記者赴“知音之約”探秘文脈漢陽

2019-10-21 09:56:53|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李玥

  20日,百餘名中外媒體記者會聚武漢漢陽,赴一場“知音之約”,感受武漢人文魅力:聽古琴臺的音韻繚繞,感受千古知音文化,看中國近代工業“漢陽造”如何在武漢發軔,在江欣苑社區採訪非遺文化傳承、體驗居民幸福生活……一天之內“穿越”千年,眾多媒體記者直呼“武漢底蘊厚重,歷史、地理非同一般”。

  千古知音文化連通天下

中外記者赴“知音之約”探秘文脈漢陽

盧旺達攝影記者Gabby Munyengabe起身用手機全程攝錄武漢古琴研究會劉文昭演奏古琴曲《流水》 長江日報記者肖娟 攝

  “109個國家的近萬名現役軍人運動員相聚武漢,一定能夠找到知音。止戈為武,和平就是軍人的最高榮譽。”在古琴臺,解放軍報資深記者孫曉青手持專業照相機,頻頻按下快門。他説,高山流水、知音傳説此前多有耳聞,但親臨古琴臺,才知千古傳説源自武漢,方覺武漢人熱情好客、廣結天下知音是有歷史淵源的。

  琴臺碑、滄浪亭、知音亭、伯牙子期石雕……漫步“天下知音第一台”古琴臺,2000多年前的知音傳説猶在眼前。當古琴曲《流水》的優美旋律從武漢古琴研究會劉文昭的指尖流出,來自盧旺達的攝影記者Gabby Munyengabe不禁起身用手機全程攝錄。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世界上結交朋友的方式很多,但通過音樂等藝術形式找到心靈相通的朋友,這是非常有創造力的文化。中國人的友誼非常特別,也非常感人。

  “來到漢陽,就是知音”。作為知音故里,漢陽區以知音情懷廣納天下英才,以知音之名熱情迎接各路賓客。該區積極推進“知音文化”IP重塑賦能計劃,利用多種傳播形式,持續捂熱知音文化土壤、賦能知音文化品牌,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武漢的“知音文化”,以知音為媒助推文化事業振興和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百年“漢陽造”煥發工業榮光

中外記者赴“知音之約”探秘文脈漢陽

中外媒體記者參觀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 鳳凰網記者裴江祥 攝

  離開古琴臺,中外媒體記者們抵達月湖橋畔的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近距離感受百年“漢陽造”所代表的中國近代工業榮光。進入展館,現代化的科技展示手段和琳琅滿目的展品,讓媒體記者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漢陽造”的百年滄桑與傳奇。“工業奠基,教育立世,在這裡能觸摸到武漢註定崛起的歷史文化底蘊”。

  “沒想到張之洞在武漢留下了這麼多深刻印記。興實業、練新軍、修鐵路、辦教育,這座城市的交通、工業、教育竟然都深受當年影響”。鳳凰網記者裴江祥曾在武漢體育學院求學4年,大學時對武漢的記憶大多留在學校周邊,本次漢陽之行讓他對武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武漢三鎮面積之廣,讓武漢城市擴展的潛力極大。漢陽的發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中國網記者裴希婷是第一次來到武漢。她説,武漢江美、景美、路美,目之所及,城市的綠化、亮化和美好都十分別致用心,武漢人民也非常熱情好客有禮。在博物館裏看過了“漢陽造”開創中國近代工業的艱難時代,再看如今建設現代的美麗城市,她祝福“武漢越來越好,國家越來越強盛”。

  居民們的笑容亮出“幸福指數”

中外記者赴“知音之約”探秘文脈漢陽

中外媒體記者體驗江欣苑居民採蓮船民俗表演  新華社記者李方宇 攝

  最後一站,媒體記者們來到江欣苑社區高龍博古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武漢傳承園。這裡的百工坊免費為高龍、漢繡、木雕船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等54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提供展示廳和工作室。

  近兩個小時裏,大家在漢秀博物館和一個個非遺文化工坊中流連,還觀看了民俗文化表演採蓮船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高龍表演。有的媒體記者還和居民一起,體驗採蓮船的喜慶熱鬧,扛了扛重達近50公斤的高龍龍頭。

  “我在武漢坐計程車,聽到司機談起家鄉,都是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解放軍報資深記者孫曉青看著眼前江欣苑社區居民們的笑臉,感嘆道,“軍運會讓全世界看到武漢的發展成就。身臨其中,我發現,對一座城市最好的褒獎就是居民的幸福指數。”

  陜西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記者劉波也有同感。他是陜西安康人,漢江過境,奔流至武漢,“一衣帶水,我對武漢一直非常關注”。他説,一場軍運會,不僅讓武漢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武漢每天不一樣,武漢人也每天很幸福。這種氛圍會激勵城市更加乘勢而上,獲得更大的發展”。(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肖娟 通訊員劉晶晶 黃璜 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