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江岸 詩意棲居 奮力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
長江金岸 風景如畫
江岸,武漢首善,依水而立,擁水而興。
藍天如洗,白雲如練。隨著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走進沿江大道老建築群落,即使沒有濾鏡也能拍出美照,碧空如洗的畫面彰顯出藍天保衛戰工作成效。
江河相連、河湖相依。16.8公里的長江岸線從這裡蔓延,全市最寬的灘塗、亞洲最大的濱江綠化廣場江灘公園坐落於此。
公園環繞,綠道成蔭。漢口江灘、解放公園、府河郊野公園、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等公園綠地鑲嵌在城市中央。
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區域價值更加凸顯。近年來,江岸區深入貫徹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系列精神,全面落實省、市關於長江大保護工作部署,更大力度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持綠色發展主基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彰顯濱江濱水生態特色,讓生態環境更美好、空間環境更美好、生活環境更美好,讓百姓詩意棲居。
保護悠悠藍天 頭頂繁星閃爍
錦甸平鋪鴨綠水,白雲飛動蔚藍天。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江岸區以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深入實施擁抱藍天行動,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讓藍天白雲常在,夜晚繁星閃爍。近幾年來,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全區印發《江岸區2019擁抱藍天行動方案》,重點圍繞企業大氣污染防治、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工地揚塵和道路揚塵防控等方面,持續開展“藍天行動”。制定《江岸區“散亂污”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進一步遏制亂排放行為。定期開展巡查,嚴控道路揚塵污染、建築工地揚塵污染、預拌混凝土攪拌站揚塵污染。
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寶島公園
守護碧水清流 享親水近水之樂
江岸,有著天然的水資源優勢,形成“一江兩湖三河九渠”的大生態水網系統。江岸全面實施“四水共治”,努力實現“讓水凈靜地流過這片熱土”的美好願景。全區“四水共治”建設項目共計23個,累計投資完成率75%,完成轄區內4條河流、2個湖泊、7條港渠的“一河(湖、渠)一策”編制工作。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積極推進數據河湖長平臺建設,初步建立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機制。落實河流管護執法責任主體,加大巡查管理、執法與監督力度。鼓勵支持“民間湖長”、湖泊志願者和生態環保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和監督水體污染防治。
推進湖泊明渠生態修復和河道岸線整治。在對全區港渠開展清岸坡、清水面、清水底的基礎上,街、局聯動“查排污、查垃圾、查違建”,鞏固明渠治理生態美景。開展沿江、沿河生態化改造,實施江灘四期改造建設等工程,提升沿江、沿河生態景觀,建設生態綠城。
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建立定期巡查、監測、監管執法長效機制,大力整治堤角水廠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環境安全隱患,開展水源保護區內建築物和碼頭、船舶整治搬遷,確保堤角水廠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
構築生態廊道 居民出門見景
江岸區強力推進“精巧綠化”園林綠化提升,實施生態整治與綠化建設惠民工程,讓居民出門見綠,共享綠化成果。如今,漢口江灘公園的配套綠化以及文體休閒設施成為江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轄區解放公園路、黎黃陂路珞園等處遊人如織,修葺一新的社區綠道花團錦簇、綠樹成蔭,成為市民遊客遊玩、打卡的好去處。
實施增花添彩工程。推進重點道路節點花卉佈置,累計上花280余萬盆,先後兩次對4處21.8萬平方米花田花海撒播花種,變荒地為花海,在開花季節實現“綠量充沛、繁花似錦”效果。
推進綠網延伸。推進“口袋公園”及綠化控制用地建設,完成新春遊園、新春U21地塊遊園等街頭遊園建設,改造提升解放公園路小遊園、珞園、竹葉山遊園等“口袋公園”。強化立體綠化建設,推進院墻立體綠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高架立柱綠化、挂網綠化。著力推進漢口歷史風貌區、解放公園路片區綠化提升,以點帶線,織綠成片,以“美麗街區”社區綠道建設串聯起社區、口袋公園、綠道環線和景觀節點。
口袋公園“扮靚”居民生活
推動産業升級 實現綠色發展
江岸區認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動智慧、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培育以綠色産業為主的新經濟增長點,逐步打造完善綠色低碳的現代生産體系。以低耗能、無污染為特點的數字創意産業,以及生態環保産業,正成為江岸區“5+X”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攻現代服務業。通過大規模推進“三舊”改造,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後産業,加大高端服務業的引進培育力度,有序推動城市更新與增強吸附能力相適應、與産業轉型升級相結合、與提升宜居環境相協調,現代服務業佔優勢地位的産業結構和“三區一帶一城”空間發展格局得到鞏固。
優先發展金融業。加快發展商務商貿業,加快培育核心新商圈、多層次商業集群和時尚消費中心。突出發展文化旅遊業,開發提升沿江時尚休閒文化區、“二七”紅色旅遊文化區。
積極發展總部經濟。著力打造中部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工業綠色化轉型,搶抓機遇,促進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向長江新城等新興科技園區集聚。加強全過程綠色管理,廣泛開展清潔生産。
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人人動手共享綠色生活
近日,走進江岸區諶家磯生活垃圾轉運站,迎面即可看到一張“玻璃回收區”指示牌,一旁並排擺放著5個藍色大桶,裏面分類存放著透明和彩色玻璃瓶。當達到一定數量後,將有專門玻璃生産公司上門收運,經加工處理,實現循環利用。這是江岸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以來,圍繞低值可回收垃圾收運,在全市率先探索的又一創新舉措。
2019年來,江岸區先行先試,按照“源頭分類、分散處置、逐級減量、資源再生”原則,探索推行不同類型的生活垃圾分類。
用戶卡一掃,就能領到垃圾袋;垃圾袋上有二維碼,可以找到垃圾的主人;“嗶”一聲後,垃圾桶自動開蓋,馬上顯示可回收垃圾重量,並同步積分。這種智慧分類模式目前已在江岸區多個社區推廣。
為居民建立“綠色賬戶”,通過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對小區居民産生了極大吸引力。“這種方式激發了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小區再也不見高空拋物了,也沒有人亂扔垃圾了。”不少居民反映。
在花橋街道大江園社區、勞動街道國信苑社區等多個社區,江岸區採取“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新模式,在充分徵求居民意見的前提下,以居民生活習慣為參考標準,因地制宜開設垃圾集中投放點,鼓勵居民在固定時間段投放垃圾。
截至目前,江岸區127個居民小區、3902個公共機構和企業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1個社區及1個街道實現整體覆蓋,轄區環境面貌得到極大提升。
漢口江灘公園成為人們鍛鍊好去處
打通城市綠色動脈
社區綠道串起幸福生活
時值秋季,在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黎黃陂路,佔地面積600余平方米的珞園花團錦簇,假山景觀石、倣古青石磚等鑲嵌園中,與沿街老房子融為一體,漫步遊園,仿佛置身蘇州園林。
2019年,江岸區對珞園進行整體改造升級,系統增植50多種、120余株七彩時令花卉、觀葉觀花植物,栽種地被植物400多平方米,形成“一年四季、觀葉觀花”的別致景觀。
移步換景,滿眼碧綠。江岸區大力推進精品典範工程,重點實施解放公園片區、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等亮點示範片區綠化整治提升工程。
走在解放公園路上,高大的老法桐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江岸區通過實施建設門戶節點、聯通解放公園、開闢林下游園、改造花池、美化圍墻及建築立面、配置沿線重要景觀節點等提升工程,將解放公園路建成“武漢最美林蔭道”。
經過改造升級,解放公園路及周邊惠濟路、光華路、永清路、永清小路串連成線,沿線綠道串起藝苑社區、花惠社區、惠濟社區、惠中社區、光華路社區、三合社區等近10個社區,打造成老百姓家門口的社區綠道。
近年來,江岸區大力推進社區綠道體系建設,在二七路街區綠地片、後湖公園片、寶島公園片、武漢天地片、躍進村片、越秀星匯君泊片等6處集中型居住區,實施社區綠道建設工程。按照“以點帶線,織綠成片”的原則,打造“一環、三園、多條聯絡線”的社區綠道體系,將老舊社區、口袋公園、綠道環線和景觀節點串聯成網。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建設社區綠道30公里,輻射社區面積228.2公頃。
河湖管理網格化
一湖一策寫出鮮活水文章
目前,江岸區在街道試推行河湖管理網格化,聘任專職人員負責河湖日常管護,打通街道、社區河湖日常管護“最後一公里”。
“民間河湖長”隊伍不斷建強。江岸區河湖長制10個責任街道選聘了10名民間河湖長,借鑒“愛我百湖”民間志願者團隊活動模式,不斷完善了台北街“銀發護湖隊”、後湖街“黃孝河護河隊”、塔子湖街“巾幗志願者服務隊”、諶家磯街“愛河護河志願者服務隊”等河湖保護核心志願者隊伍建設。
試行企業河湖長制。江岸區正按照地域相近、便於管護的原則,試推行企業河湖長制,鼓勵企業認領、認管河湖,將相關的企業家聘為企業河湖長,對所認領、認管的河湖履行巡查、保護義務。
落實河湖特邀監督員制度。聘請“兩代表一委員”擔任特邀監督員,區政協委員、區人大委員分別開展河湖巡視活動,及時發現問題、反映問題,監督問題整改。
建立數據河湖長智慧治水體系。推進河湖長App移動辦公。已完成全區13個水體區級、街、社區級河湖長錄入工作,區、街、社區級河湖長已普及使用App進行巡河湖。(策劃: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 撰文:陳俞 孫薇 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