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印象韻味悠長——軍運盛會回眸之四
圖為:10月27日,參加武漢軍運會的波蘭運動員以黃鶴樓為背景,自拍留念。(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蔡俊 攝)
軍運盛會,是體育競技的“嘉年華”,更是展現城市形象的大舞臺。
比賽間隙,各國運動員、媒體記者走街串巷、遊覽購物,從不同的側面“遇見”武漢。武漢市開啟8條城市採訪線,則讓中外來賓系統感受了武漢魅力。
其間,每天下午5時至8時,從地鐵軍運村站外出的各國代表團成員超過450人。
對於盛會每一位參與者而言,賽場回憶,歷歷在目;江城印象,更韻味悠長。
品讀老武漢文創夢
“在這裡,既保留了歷史的痕跡,也有煙火氣,將這裡作為文創園區,讓歷史與現代得到了交融。”10月19日,百餘名中外媒體記者“沿著”軍運會城市採訪線走進江岸區,剛走進平和打包廠,新疆博樂廣播電視臺記者夏特克·海拉提忍不住感嘆。
在他眼前,是一座始建於1905年的早期工業建築。高聳的貨物運送滑梯、厚重的工廠大門、燕尾式的建築鋼梁,在充分保留歷史元素基礎上,江岸區加入了空中玻璃地板、室外休閒花園等現代建築特色。通過修舊如舊,這座歷史建築“復活”了,被打造成為武漢時尚創意園區,已引進阿裏雲創新中心、今日頭條創作空間、武漢十點半等一批文創項目入駐。
參觀過程中,烏茲別克斯坦的電視臺記者帖木爾·扎克薩米多夫不停地用手機拍攝,並提了很多問題。“平和打包廠的改造很有趣,很有借鑒意義,用這種方式既充分利用了老建築,又能留存歷史,值得學習。我要把這裡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分享。”
以江岸區為起點,中外媒體記者觸摸到武漢這座擁有3500年曆史的古城,所追尋的“文創夢”。
10月20日,城市採訪線走進漢陽。中外記者在古琴臺共赴“知音之約”。作為知音故里,漢陽區正積極推進“知音文化”IP重塑賦能計劃,利用多種傳播形式,持續捂熱知音文化土壤、賦能知音文化品牌,以知音為媒助推文化事業振興和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10月21日,城市採訪線走進洪山區,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大量珍稀礦藏和古生物化石給記者們留下深刻印象。距此不遠,就是洪山區與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合作建設的珠寶奇石一條街。
觸摸江城經濟脈動
對江城經濟熱度的感知,從各國賓朋踏進武漢的一刻,就已開始。“委內瑞拉不少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我早就知道武漢有個漢正街。”百聞不如一見,10月23日,剛參加完游泳項目比賽的委內瑞拉運動員埃貝爾·羅德里格茲,興致勃勃地拉上3名本國運動員,一起趕到漢正街購物。“漢正街的衣服種類多、價格便宜。都覺得在這裡買公文包很划算,打算多買幾個,回國送人。”靠著地圖和四通八達的地鐵,埃貝爾·羅德里格茲和同伴們順利地找到漢正街,並滿載而歸。
廣埠屯也成了外國來賓的“打卡”地。一位銷售人員説,軍運會期間,她所在的樓層每天都有四五群外國顧客。
不少國際友人走街串巷,讓他們對武漢發展有了“最初印象”。城市採訪線則通過系統推介、深度走訪,將這種認知推向縱深。
10月23日,城市採訪線走進武漢開發區國家智慧網聯汽車示範區,29輛不同級別的智慧駕駛車輛集中亮相,讓在場的中外媒體記者目不暇接。來自尼泊爾的新聞官納拉揚·普拉薩德·紐帕內,現場體驗乘坐自動駕駛公交車。當行駛至一處十字路口時,有輛小轎車突然靠近,自動駕駛公交車及時感應,自動剎車。
這趟“奇妙之旅”,讓尼泊爾新聞官伊斯瓦爾·什裏什塔很震撼,“把無人駕駛技術和5G技術結合,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經濟日報記者高興貴認為,武漢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汽車,成效顯著,是一片創新創業的沃土。
10月25日,城市採訪線走進中國光谷,下車的地方位於關山大道。這條千億大道,有光谷軟體園、光谷天地、光谷新發展國際中心、光谷創意大廈等,匯聚了光谷80%以上的規模企業,創新企業2200余家。
體驗城市面貌蝶變
軍運會閉幕式上,國際軍體理事會主席赫爾維·皮奇裏洛深情致辭,認為軍運會為武漢留下一筆福蔭後人、無與倫比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産。以軍運村為例,它足以體現湖北為協調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所做出的努力與成效。
與赫爾維·皮奇裏洛的感受一樣,新華社記者王東震也為武漢精彩蝶變驚嘆。
在10月25日的城市採訪線活動中,他和上百名中外記者一起走進武昌區。雖然當天的日程是參觀黃鶴樓、湖北省博物館等,但王東震不僅在逛景區,也在留心關注武漢這座城市的公共設施建設水準。
“武漢公廁很多,且非常乾淨。”作為一名媒體人,王東震認為,公廁這個細節,特別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文明水準和溫度。
“聽武漢本地同行説,武漢幾乎每年都開通兩條地鐵線路,發展勢頭非常猛。”這正解答了王東震此前的疑惑,武漢這麼大的一座城市,堵車卻並不嚴重。
伴隨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武漢市的生態水準也在穩步提升。
10月26日,城市採訪線走進武漢園博園。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各種風格的園林隱沒其中,園博園的美景吸引記者們紛紛掏出手機拍照。
當得知園博園曾是亞洲單體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歷經3年,最終變身成為薈萃117座中外特色展園的精美園林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記者龍震宇驚嘆不已。“武漢將垃圾場治理、改造成景觀公園,簡直是為治理‘城市病’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樣本。”
同樣驚嘆的還有烏克蘭領隊安納托利·佩裏克。“武漢有很多高樓大廈和立交橋,但街頭巷尾也總能看到公園和綠地,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在這裡融合得很好。”
“軍運會搞活了一座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聶宏傑是第四次到武漢,每次來都能發現不一樣的驚喜。他驚嘆于武漢發展速度之快,“城市面貌脫胎換骨,環境越來越乾淨、整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