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全面推廣實施“民呼我應”
近日,從武漢市“民呼我應”改革現場觀摩培訓會獲悉,自武漢市江岸區、武昌區開展“民呼我應”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兩區不斷探索為街道放權賦能,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此項改革正向全市推廣實施。
武漢市的“民有所呼、我必有應”試點工作機制,簡而言之,就是由民呼我應指揮中心對接微鄰裡、城市留言板、市長專線等平臺,群眾事情報來,工作人員輕點滑鼠,信息就派給相關部門,限時辦理和回復。
過去,市長專線、網上群眾工作部、社管平臺、政務服務平臺各自運行,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企業分散在各個部門,回應和處理各類問題訴求,主要是被動接受投訴,再自上而下層層轉辦,響應速度和服務效率有待進一步優化。
“民呼我應”緊盯痛點難點問題,全方位優化“呼”和“應”的服務體系。武漢市依託社管平臺,統一建設了服務群眾、基層和企業的後臺系統和前台端口。其中,後臺系統,就是全市統一的“民呼我應”信息化服務平臺;前台端口就是“一號”(12345市長專線)“一網”(城市留言板)“一微”(武漢微鄰裡)。至目前,江漢、漢陽、青山、洪山、東西湖、江夏、新洲、東湖高新、武漢開發區等9個區已培訓並開始平臺運行。截至10月28日,匯集“一號一網一端”案件303.6萬件。
力求街道“呼應”改革取得突破,武漢市健全“一軸多網”的立體化組織體系。“一軸”細化“市—區—街—社區”四級黨組織責任清單,強化黨組織的組織力和領導作用,上下聯動發揮黨建“主軸”作用。“多網”拓展區域化黨建,探索組建區級黨建大聯盟,與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形成三級區域化組織體系,規範各級黨建聯席會運行機制,落實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制度,推動各級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部門共建共享,織密各層級組織網絡。
深化街道改革,建強治理“中樞”。按照“一權一策一機制”,出臺政策文件和操作辦法,逐項落實街道任免建議權、決策話語權、統籌調度權、考核評價權。結合區級機構改革,理順區直部門與街道之間的職責邊界。由街道統一指揮協調重點部門派駐執法力量、相關部門報到執法力量,執法力量的工作考核、績效獎勵與街道捆綁掛鉤,實現區屬、街管、街用、街考。採取下沉事業編制或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充實工作力量。
突出減負增能,做實社區建設。建立社區事項準入制度,從源頭上精簡社區工作事項,讓社區黨組織集中精力領導治理、服務群眾。創新社區黨組織領導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務群眾的載體,增強社區黨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培育社會組織的能力、組織社區服務的能力。以綜治網格為基礎,將上級部門在基層設置的各類責任區、工作區等工作單元,整合為綜合網格,作為社區以下的治理和服務單元,變“部門網格”為“綜合網格”。(湖北日報記者湯煒瑋、通訊員董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