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人接力30年守護赤水
“這裡,是長江魚類的‘避難所’,長江上游唯一沒有修建水壩、水庫的河流。”11月6日上午,“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及赤水河河流生態觀測站”在貴州省赤水市復興鎮開工,站在赤水河邊,85歲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説。30餘年來,湖北老中青三代科技人接力守護赤水河,為長江留住了生態樣本。
“不修壩不現實,但總得給魚兒找一條活命之路。”早在上世紀末,曹文宣院士就第一個提出要將赤水河作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自然保護區。赤水河水質在長江上游各大支流中最好,幹流尚未修建水利工程,仍保持天然的河流特徵。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和比選,2005年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被納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每年4月至10月,是魚類繁殖和肥育期,科研人員每天在赤水河中採樣,監測水質,一天不落。當地政府曾準備在赤水河建水電站,曹文宣帶隊四處奔走,聯合多個部門進行制止。在曹文宣團隊長期建議和呼籲下,2017年,赤水河成為長江流域第一條實施全面禁漁的河流。據悉,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中科院水生所40余位科技工作者參與守護赤水河。如今,赤水河分佈魚類160多種,其中長江上游特有魚類46種。原來在金沙江中下游繁殖的長薄鰍和中華金沙鰍等産漂流性卵魚類,受向家壩電站阻隔,已進入赤水河産卵,並維持有較大的繁殖規模;近年最新調查發現,草魚等大型産漂流性卵魚類也開始進入赤水河産卵繁殖。
水生所副所長殷戰研究員介紹,保護好長江的生物多樣性,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與長遠發展。水生所已與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貴州省仁懷市簽訂合作協議,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曹文宣介紹,過去對於特有魚類保護問題一直是將精力和經費花在過魚設施和人工放流上,耽誤了寶貴時間,投入也不菲。觀測站建好後,科研人員將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種群變化規律進行長期的原位觀測研究,同時建立魚類活體資源庫,對一些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進行重點攻關,相關研究成果將為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和河流生態系統修復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湖北日報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