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有序推進
日前,湖北省政府印發《關於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的意見》。11月11日,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湖北省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創造性舉措,湖北成為繼浙江之後第二個發文部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的省份。
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要求大力實施國土綜合整治,並確定到2022年全國建設1000個國土綜合整治示範村鎮。湖北省在借鑒浙江“千萬工程”基礎上,于2018年6月在仙桃、潛江、嘉魚等地啟動試點,在此基礎上,出臺了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意見。
整治行動以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和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對鄉村進行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重點推進7個方面任務:鄉村國土空間治理;農用地綜合整治;閒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礦山地質環境整治;鄉村國土美化綠化;整體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探索農村自然資源資産評價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實施系列工程,建設一批國土綜合整治示範村鎮,優化生産、生活、生態“三生”空間,解決耕地碎片化、空間佈局無序化、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品質退化等“四化”問題。多項支持政策同步推出。
目前,相關配套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湖北日報記者周壽江、通訊員趙小燦、連子康)
全面刷新鄉村“顏值”
“以前的國土整治,側重農地,農地佔比達到80%;現在推出的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不僅包括農地,還包括村民房前屋後植樹綠化、環境整治、荒水造林、污水處理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是全要素推進,全面刷新鄉村‘顏值’。 ”11月11日,湖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國土整治局局長陳新華等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升級版的國土整治
此次推行的“全域”,到底是哪個“域”?
陳新華介紹,此次整治所謂的“全域”,是指在鄉鎮或若干個完整村內,整體開展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對閒置低效、生態退化及環境破壞的區域實施國土空間綜合治理。
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此次整治著力構建農民權益保障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整治區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産可折算成村集體股權,構建農民權益長效保障機制等。
目前,申報指南、資金管理辦法、考核辦法等配套政策和服務正在研究制定中。
此外,湖北省採取自下而上自主申報、競爭性分配方式確定項目,擇優開展;對黨委政府積極性高、資金有保障、後備資源有潛力、群眾有意願的地方優先安排整治。
高含金量的政策支持
湖北省此次出臺的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意見,配套了系列支持政策:通過整治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和補充耕地指標,可在全省範圍內優先調劑使用;允許合理調整規劃和永久基本農田佈局;允許使用規劃預留指標擴大村莊建設規模,支持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允許省級交易或調劑部分補充耕地指標用於項目獎補;允許將整治産生的指標收益和經營性收入作為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還款來源;按照建設用地整治復墾面積的30%獎勵用地指標等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
不過,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允許合理調整永久基本農田方面,設立兩個5%的門檻。即: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整治後耕地面積原則上要增加5%;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的,允許調整,但調整後永久基本農田增加面積不少於調整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5%。
陳新華特別提到,永久基本農田調整需要編制調整方案,由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農業農村廳審核同意後,按程式審批或修改村莊規劃。
多元化籌措項目資金方面,仙桃、潛江等地探索以耕地佔補平衡和增減掛鉤政策為驅動,積極開展國土綜合整治試點,取得積極成效。其中,仙桃市以“兩項指標”交易等為抵押標的,向國家開發銀行融資80億元用於鄉村振興;潛江市利用“蝦稻共作”産業聯動收入和“兩項指標”交易收益等為抵押標的,先後向國家開發銀行融資50億元、國家農業發展銀行融資8億元,推動建設“蝦稻共作”示範區和鄉村振興發展。宜都開展國土綜合整治建設“五小示範區”(生産生活小廣場、人水和諧小流域、一村一品小産業、鄉村人文小景觀、庭前院後小花園),圍繞鄉村生産、生活、生態條件改善,為民眾提供“吹糠見米”的直觀服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通訊員 趙小燦 連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