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排污口現場大排查啟動
環保人員在江邊檢測水質。
483公里荊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荊州作為全省長江岸線最長的市州,在長江大保護格局中舉足輕重。荊江排污口有多少?在哪?是誰在排?排了什麼?排了多少?
11月19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動員會,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100多名從北京、安徽等地抽調來的環保人員,在荊州市生態環境局參加視頻會議接受實訓後,按每組2至3人分為37個陸地組、4個水上組、4個機動組,奔赴荊州8個縣市區,計劃用7天時間,排查長江荊州段所有排污口。
APP導航“按圖索驥”
11月19日下午,一批排查人員驅車荊江大堤,在鹽卡港下游下車,徒步走向長江邊。他們手機裏安裝有“入河排污口排查APP”,打開APP可以看到分佈在長江岸邊的疑似排污口、敏感點位、歷史排污口等,並根據導航路線找到它們。
疑似排污口在該APP上顯示為灰色問號,其坐標無法修改;敏感點位顯示為灰色感嘆號,包括橋下、碼頭、躉船等,排查時除關注點位外,還要從多個方向關注隱蔽區域是否有排污口;歷史排污口位置可能存在偏差,排查時要詢問當地人員,根據排污口名稱尋找具體方位。
“在這裡!”排查人員從10多米高堤岸小心翼翼走到江邊沙地上,前方人員大喊。APP顯示這裡有排污口,排查人員過來一看,江邊果然有一根水桶粗的黑色塑膠管,一頭埋在沙地裏,另一頭離江水還有幾米遠。不過,管道裏並沒有排放污水。
環保人員用手機對著塑膠管拍照,用水桶打來江水,準備做水質檢測。他們隨身攜帶“複雜水體快速檢測箱”等設備,現場檢測江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酸鹼值4項指標,並把數據、具體地點等信息實時上傳到APP。
“4項指標中,最慢一項8分鐘出結果,做一次檢測耗時約10分鐘。我們將數據上傳後就趕赴下一個排污口。數據若有超標,另有人員做進一步處理。”現場排查人員童明珠説,這是一次模擬訓練,檢測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三級排查不漏一處排污口
湖北省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動2019年6月啟動,出動4架飛機和20架無人機,搭載高清航攝儀器航拍排查,並和衛星遙感技術配合,分辨疑似入河排污口,圓滿完成全國排查面積最大、流域最長任務。
據介紹,長江排污口情況複雜,此次“大體檢”採取“三級排查”模式,天上地下結合,人和機器互補,儘量做到無遺漏。
“一級排查”為技術排查。飛機上搭載精密航攝儀器,對排查地區全覆蓋拍攝,找出肉眼可見的排污口。對於夜晚偷排或水體沒有變色的排污口,動用無人機搭載熱紅外設備排查。
航拍影像資料上傳到生態環境部,由專家分析研判,確定疑似排污口。為防止遺漏或錯誤,還要派人進行現場踏勘,這就是“二級排查”。對於暗管等疑難點,將由業內骨幹和專家“三級排查”,包括對工業園區以及可能存在暗管的重點區域重點排查。
構建排污口監管體系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後一道閘口,直接關係到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入河排污口排查與整治,事關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成效。”在11月19日的動員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説,排查範圍確定為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省市。
根據《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2019年2月生態環境部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計劃用2年左右時間完成“三級排查”,全面摸清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及太湖入河(湖)排污口底數,建立排污口名錄,分析掌握污染物入河情況,基本查清污水來源,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
根據相關行動計劃方案,各相關城市政府是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責任主體,實行整治銷號制度,整治完成一個,銷號一個。地方政府要建立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住建、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和信息共享長效機制,整合各部門掌握的入河排污口相關數據和信息,做到排查無盲區、整治無死角、問題全部按期清零。對履職不力、進展遲緩、弄虛作假等問題的,採取通報批評、公開約談等措施,情節嚴重的要依法依規問責。(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光正 通訊員 楊紅英 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