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紀實
原標題:“綠寶石”何以熠熠生輝——恩施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紀實
清江恩施城區段,水岸綠化工程有序推進。(視界網 伍功勳 攝)
11月15日,冬陽融融。恩施市新塘鄉30多位村民小心翼翼地提著水桶,將5萬多尾魚苗放投入溪水。
這個村叫河溪村,地處國家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邊緣,因多條溪水匯聚而得名。過去,山外常有人偷偷跑來炸魚盜魚,黑壓壓的魚群沒了蹤影。2017年,村民們自發成立全州首個農村公益生態環保協會,組建巡護隊,晝夜值班。家家戶戶捐款,向溪水中增殖放流。
“河溪故事”是恩施市全力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11月16日,該市一舉摘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
做加法,種出鄂西新林海
“看的那個山坡喲,喜洋洋哎……”11月2日,在恩施市龍鳳鎮店子槽村涼風埡林場,傳來陣陣嘹亮的山歌,獨臂護林員向德友一邊唱歌,一邊巡山。
恩施曾有“鄂西林海”之稱,上世紀70年代,亂砍濫伐導致森林成禿嶺,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觸目驚心。
涼風埡林場荒草叢生,樹木稀少,由於工資低,環境惡劣,一大幫人陸續離開。向德友和工友們堅持了下來,挖坑、種樹、澆水,在山上種下了10萬餘株馬尾松、刺杉、華山松等。如今,涼風埡林場面積6700余畝,綠樹成蔭、枝繁葉茂,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42年來,向德友每天走20多公里山路巡山、管護、育苗、植補。走累了靠著石頭休息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餓了就近在農戶家搭個夥。他把一輩子獻給了護林事業。
“附近有人焚燒秸稈,請馬上派人撲滅。”11月3日,芭蕉侗族鄉的護林員撥通森林公安的電話。如今條件改善了,全市800余護林員都配發北斗導航手機巡山,把管護責任落實到每個山頭,森林覆蓋率從低谷恢復到64.47%。
2019年初,恩施市新城市規劃出爐,城區一半空間留給山水和森林。120平方公里範圍內,“拆圍透綠、見縫插綠、裸土覆綠”行動如火如荼,投資12億元的7座城市生態公園已初具雛形。
施減法,啃下環保“硬骨頭”
11月12日下午,江水緩流,綠樹隨風搖曳。清江兩岸,人們或漫步,或泛舟,怡然自得,其樂融融,仿佛徜徉于綠色畫廊。
“母親河恢復了童年的原生態。”在恩施城區親水走廊鍛鍊,如今成了退休市民范建生的日常生活。
翻開上世紀塵封的歷史:大量生活污水和垃圾曾直接排入這條“母親河”,一座座水電站因蓄水需求“卡脖子“,攔住奔騰而下的河水,清江失去自凈能力,城區江段經常污水管涌,刺鼻的氣味熏得百米外的路人都要捂臉。
“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犧牲子孫後代福祉。”恩施市委市政府擲地有聲,一諾千鈞,回應市民關切。
2018年7月31日,運行30年的紅廟水電站正式停水停機,因造成15公里清江河段斷流,水電站所有發電機組全部關閉。恩施市為此犧牲每年近千萬的稅收,財政部門又投入4000多萬元作後續補償安置。
不惜代價,將清江上游村莊的污水用管網收集起來,用三個泵站提水,翻山越嶺20公里,直接併入城區污水處理廠,徹底切斷污染源。
近幾年,恩施市把清江納入長江大保護統一部署,投入20余億元專項治理和保護。該市主要負責人掛牌40余次帶隊現場辦公,每半個月跟蹤一次整改進度。清江兩岸,已建污水處理廠15個,形成“設施完善、管網配套、在線監測、運行穩定”的城鄉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體系。
“過去不敢開窗戶。”回憶灰塵遮天蔽日的情景,城郊七里坪居民張文雄心有餘悸。20多家採石廠一家兒排開,機聲隆隆,將山體挖得千瘡百孔,樹葉上都積滿厚厚灰塵。
斷水斷電,限期關停,聯合執法隊沒少遭遇謾罵,甚至受到生命危脅。該市出臺《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讓環保執法“長了牙齒”,將破壞生態者拉入黑名單,終身追責,嚴重污染空氣的毒瘤全部關停。
“恩施藍”回來了,2018年,恩施州城優良天氣334天,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興産業,釋放生態紅利
峰巒如聚,雲海變幻。邊陲小鎮太陽河鄉屬典型高山氣候,吸引大量“候鳥”觀光康養,“避暑遊”“療養遊”“洗肺遊”風生水起。
“朋友介紹過來的,已經住了10多天,這裡風景美,百姓熱情,吃著原生態的農家菜,患了3年的失眠症好了。”與家人視頻通話,荊門遊客羅茜笑逐顏開。
2018年夏天,村民陳俊佳投資近60萬元,將老木屋改造成農家民宿,還自修水池引山泉水做了200平方米的游泳池。“年收入30萬元不成問題。”陳俊佳自信滿滿。
“再寄500斤綠茶。”11月9日,恩施映馬雲池公司董事長楊華毅手機響起,電話那頭是清華校友會的企業高管。回鄉蟄伏十年,這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MBA開闢出一片800畝的有機茶園。
壟間行距保持80釐米,單株種植採光通風,這種傳統種植農法不易滋生病蟲害。一袋袋羊糞從內蒙古運來,杜絕鋤草劑,每年光聘請農民手工鋤草就投入100萬元。
“歐盟檢測,481項農殘和重金屬指標幾乎為零。”只為一杯放心茶的追求得到回報,企業在高端訂制茶市場年銷售突破3000萬元。
如今,綠色理念已深入血脈 ,“兩山”實踐成果喜人,“綠寶石”熠熠生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柳惠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