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力爭2020年優良天氣比例超80%
原標題:藍天保衛戰 護荊楚顏值 力爭2020年我省優良天氣比例超80%
到2020年,力爭湖北省優良天氣比例達80%以上。11月26日,湖北省委宣傳部召開的省政府政策文件解讀走深走實系列新聞發佈會第六場,解讀《湖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讓荊楚大地“氣質”更佳。
2018年,湖北省出臺了《行動計劃》,正式打響藍天保衛戰,計劃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空氣環境品質。《行動計劃》明確了具體指標:到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20%、20%和10%以上;全省17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低於47微克/立方米,平均空氣環境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0%以上。
據悉,根據湖北省大氣污染治理實際,《行動計劃》從三個方面部署七大任務,包括調整優化産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從源頭治理;大力實施工業污染源減排和面源污染管控,解決已有問題;加強資源整合,強化聯防聯控和基礎能力建設。(湖北日報記者陳熹、通訊員熊習岸、李斌)
連結
35條硬招保衛“湖北藍”
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我們如何能看到更多這樣的景象?
11月26日,湖北省委宣傳部召開的省政府政策文件解讀走深走實系列新聞發佈會第六場,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發佈會透露,2018年湖北省出臺《湖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制定了大氣污染治理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明確七項35條任務措施,全面打響了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源頭治理
持久改善環境品質
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佔發電總裝機容量的13.3%,清潔能源為湖北省增添新動力;
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2018年全省單位生産總值能耗比2017年下降4.32%,比2015年累計下降13.96%;
加速升級改造現役燃煤機組,淘汰老舊燃煤機組,湖北省符合條件的現役2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
發佈會上,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一一介紹湖北省優化能源結構的成效。
優化能源結構,是《行動計劃》七項任務中的一項。
第三産業佔比偏低、重污染企業佈局不合理、部分行業污染物排放強度大、高耗能行業産量持續攀升,這是湖北省産業發展的現狀。對此,《行動計劃》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首要任務,打出標本兼治,主攻治本的“組合拳”。優化産業佈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淘汰落後産能和壓減過剩産能、“散亂污”綜合整治以及園區循環化改造等“五箭齊發”,力促綠色産業發展壯大。
能源結構調整,是《行動計劃》的第二項,包括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推廣利用清潔能源、整治燃煤鍋爐、淘汰老舊燃煤機組、管控煤炭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六方面具體任務,多方施策、多點發力,推動能源生産消費邁向綠色低碳。
汽車尾氣,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湖北省運輸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公路貨運佔全省貨物運輸總量近80%,且多為重型柴油車,導致運輸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對此,《行動計劃》提出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建設綠色交通體系、推進燃油油品升級、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以及加強船舶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等五個方面的具體任務,優化交通資源配置,強力管控移動污染源。
為何將上述三項列為《行動計劃》七大任務前三項?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萬麗華説,污染源來自於生産生活,要實現持久、長效的環境品質改善,必須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只有改變現有的産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才能有利於持久大幅削減污染排放,保障治污效果的長效穩定。
聯防聯控
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工業企業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也是實施減排的重要對象。《行動計劃》聚焦工業企業,開展污染源減排治理,對火電機組、重點行業環保設施、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和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等五個方面進行專項治理,全過程削減排放,減輕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壓力。
城市建設、礦山開採、農業生産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揚塵、油煙以及有毒有害氣體不容忽視。《行動計劃》強化面源污染協同管控,採取提高綠化率、礦山地質修復、揚塵綜合管控、禁止露天焚燒、農業污染源排放控制、餐飲油煙整治等六項舉措,減少生産生活産生的大氣污染物。
有沒有重度污染天氣,是居民對空氣品質最直觀的感受。對於近年來湖北省重污染天氣仍有發生的問題,《行動計劃》立足民生需求,倡導全民共治,完善預案清單、夯實減排措施、推動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大氣污染防治只有強化協同聯動,共同努力,才能早見成效。《行動計劃》不僅夯實了黨委、政府的責任,落實了企業、單位的治理任務,也把全民共治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加大輿論宣傳和社會監督力度,舉全社會之力,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萬麗華説。
此外,《行動計劃》還關注基礎能力建設,提出從空氣品質監測預報、污染源監測能力、環境執法督察、科技支撐等四個方面精準發力、持續推進,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熊習岸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