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技術助力 “苧麻之鄉”重塑輝煌
在中國,北緯19度至39度之間,生長著一種獨特的農作物——苧麻,因其産量約佔全球九成,它被稱為“中國草”。苧麻纖維具有輕薄、透氣、韌性強等優點,被譽為“天然纖維之王”,廣泛用於服裝、家居、醫療和軍工等行業。
湖北省咸寧市,曾因苧麻而輝煌,被譽為“苧麻之鄉”,但因苧麻加工中的傳統工藝污染重、能耗高,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我省高校團隊首創的綠色技術,助力“中國草”恢復生機。在“苧麻之鄉”的田間地頭,綠草成纖的希望正蓬勃生長。
綠色技術改造傳統工藝
不久前落幕的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草團隊“綠草成纖:中國草變致富寶”項目,獲得“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還拿下湖北省首枚“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
團隊成員白雲介紹,這個項目由該校應用微生物學及發酵工程研究方向的6名博士生組成核心成員,生物技術與綠色製造領域一流專家進行指導。“在鹹安多次考察時,我們了解到苧麻纖維生産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脫膠,但是傳統脫膠工藝需要使用大量酸鹼和高溫高壓,污染重、能耗高,當地已有20余家苧麻企業因環保不達標而被關停整改。”
能不能從源頭徹底拋棄化學品?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中國草團隊終於通過多種方式培育出苧麻高效脫膠菌株,用它替代化學試劑,化學品用量減少90%,燃煤用量減少約64%,廢水量減少約57.4%,纖維品質超過一等品標準。
“苧麻之鄉”恢復種植面積
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綠色生産拉動苧麻種植。
在賀勝橋鎮花坪村,鹹安區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股股長李大為指著面前綠油油的苧麻對記者説,“看,這都是2018年政府鼓勵農民種下的,它一年三季,長得很快,要不是2019年乾旱,會長得更高更壯!”這是農戶陳圓周的50畝苧麻地,每畝補助400元。2018年,鹹安區投資300萬元採購了1000多萬株種苗,目前成活3300畝。就在兩年前,該區苧麻種植面積還不到1000畝,而鼎盛時高達3萬多畝,幾乎家家戶戶都種。
上世紀90年代,咸寧市苧麻種植面積達40萬畝,成為全國三大苧麻産區之一,並成長出一批麻紡企業,産品俏銷海外。受全球經濟波動等影響,從2012年起,苧麻原料需求量下降,收購價跌至每公斤2元,農民忍痛大量毀麻。2017年,麻紡織品需求轉旺,苧麻原料短缺,價格回升至每公斤16元。作為“苧麻之鄉”的主産區,鹹安區開始大力發展苧麻基地,通過實行免費供苗、基地建設補貼等方式推動農民種植,計劃在5年內恢復種植苧麻2萬畝。
“現在農村勞動力少,而且歲數大,手工收麻剝麻強度太大。”李大為指著一台紅色剝麻機向記者介紹,這是企業獎勵給農戶的,種30畝苧麻獎一台,同時保證收購底價。機械輔助剝麻,效率大幅提高。
綠色技術助力,政府積極引導,“苧麻之鄉”邁開重塑輝煌的步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胡劍芳)